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難處3,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看著上面的數字,最讓他吃驚的是最後面的數字:“……每日需至五千五百車?”
“然。”甄平道,一旁的劉池等人已在瞪眼了。“如此八萬八千餘輛牛車足以。每車兩牛,二十萬重牛足以。雖每日食一百二十斤藁料,亦比前者省之。”
“逾三千斤之僕牛,此牛需二十萬頭,難也。”劉池不高興甄平不先稟告自己而直接稟告王翦。“便有,何以證兩牛可挽六千斤之巨?”
“逾三千斤之牛其力倍於馬,四輪馬車出自荊國,荊國一馬挽一千斤,故四馬挽四千斤。然荊人少以僕牛挽曳,未必是一牛挽一千五百斤,或一牛可挽兩三千斤不止……”
四輪馬車學自楚國,楚人為何以四馬挽曳四千斤,秦國不知道原理。楚人為何以四牛挽曳六千斤,秦國也不知原理。
挽力、挽重、各種道路(車輪)情況下的摩擦係數,這些只有大司馬府作戰司、軍備司才知道原理和引數。其中雖有試驗,可從一開始熊荊就是這樣要求的——內戰期間PLA內部條例就是這樣明文規定的,然後因為那本備受爭議的中國野戰炮兵史被人截圖貼了出來。至於牛的挽力,他基本也是套15%的體重挽力公式。
知道怎麼樣做,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秦軍此時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甄平算是揣摩到一些原理,故而建議以兩頭重牛挽曳而不是四頭。
“父親,行與不行,大可一試。”王賁不知者無畏,腦子裡也沒有條條框框,他更傾向接受甄平的建議,這樣做的結果是二十萬頭牛、十二萬匹馬即可支撐滅齊之戰。
“若是如此,這幾日便先行一試。”劉池和甄平兩人還在爭論僕牛能拉多重的問題,王翦說了話。
“大將軍,輸運乃經年累月之事,然此時距伐齊只有數月,如何試之?”劉池不同意試驗,因為試驗根本就來不及。“我軍侯諜斥候皆言荊人以四牛挽曳六千斤,荊人如此,必有其法,豈能肆意改之?若大戰之時挽曳過重而僕牛多亡,若之奈何?”
“此事確應慎重。”王敖本來是支援甄平的,聽到劉池之言,又覺得他說的並非沒有道理。“或是先請國尉府於各郡縣遴選重逾三千斤之牛,再……”
“此事若為荊人所知……恐失其密也。”又有人道,是幕府裡的幾個兵法謀士。他們考慮的不是後勤,考慮的是攻戰。全國郡縣大規模挑選重逾三千斤的僕牛,這則政令必然會被知彼司所截獲。一旦截獲,荊人也就清楚秦軍正在籌備一次進攻性的戰役。
兵法謀士的話讓軍幕裡一陣安靜。王翦沒有再說試驗,也沒有說請國尉府先在全國郡縣遴選重牛,而是揮揮手讓諸謀士退下,只留下王敖,劉池,王賁三人。
齊國地圖一直鋪在王翦身前的几案上,上面一些重要城邑因為點觸過多,已經變得骯髒。大河浩浩蕩蕩在高唐北流而去,濟水出東郡一直向東,將整個齊國剖成一大一小兩半。
不能利用濟水是秦軍後勤艱難的第一個原因;不能在九、十月收粟之時攻入齊國因糧於敵是秦軍後勤艱難的第二個原因。如果沒有楚軍戰舟的威脅,齊國早就被秦軍一掃而亡了。
五指重重拍在齊國地圖上,王翦問向王敖和劉池,“九月伐齊,可乎?”
類似的問題已經問過數次,劉池每次都回答不可。這次他想答話卻沒有答話,倒是王敖答道:“若不能速下平陰,此萬萬不可。”
“然若九月伐齊,我可得粟米、我可得乾柴、我可得芻藁!”按在地圖上的五指收起,然後在空中一揮。伴著手臂的揮動,王翦頜下短鬚也在飄散。
二十萬頭牛、十二萬匹馬,這僅僅是後勤,軍中還有四萬五千匹馬、兩萬五千頭牛。他沒有細究,但這麼多牛馬需要的芻藁是海量的,東郡、河內郡、清河郡,這些郡縣能提供那麼多芻藁嗎?他感覺不能。
楚軍戰舟威脅自己的後路,也威脅各郡向濮陽輸送糧秣芻藁的航路。除了臨近這幾郡,其餘郡縣很難將芻藁輸送到這裡。沒有足夠的芻藁,有牛馬又有何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