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變夏,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亞里斯多德四世的直接讓趙政說不出的尷尬,群臣也全部低頭,裝作沒有聽到這句誅心的大實話,沒想到蠻夷大人不留情面又進行了補充:“這就是楚尼與秦尼的不同。
秦尼能做的事,楚尼做不到。秦尼明天可以宣佈:國家一切權力屬於平民,但楚尼不敢。陛下認為,如果秦尼看起來比楚尼更加民主、如果秦尼平民看起來比楚尼平民更有權力決定國家的命運、更像國家的主人,楚尼將會發生什麼?”
“寡人不知。”趙政從來沒有階級鬥爭的經驗,更不清楚什麼叫做民主。
“楚尼平民將憎恨貴族,甚至會憎恨楚尼王。然後,”亞里斯多德四世笑道。“他們會暴動、會反叛,會與貴族的軍隊交戰,以爭取他們應該有的權力。只要流血,平民與貴族的界線就自動產生,永遠也不會彌合。”
“善!大善!!”趙政早前的尷尬一掃而空,折服於亞里斯多德四世的政治哲學當中。
這時的他,又有了以前看韓非著作時那種‘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覺。走到眉縣的時候,衛繚的車駕到了,他帶來了飛訊難以表達清楚的訊息:“啟稟大王,荊、齊、魏三國大徵甲士,欲發六十萬人救趙。”
“大軍六十萬?”現實終於將趙政驚醒,他霍然發現,勝利才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假的。
“然也。”衛繚報高了敵軍數量。“國尉府以為荊人出兵二十五萬,齊人出兵二十萬,魏人出兵十五萬,計有六十萬甲士,其四十日後便會出大梁北上救趙。”
大梁北面就是秦境,距離黃河還有一段距離,但誰也不會天真的認為,秦軍可在大河以南與合縱軍決戰,那樣只會被楚軍戰舟切斷退路。決戰之處將在將在共邑附近,白陘之外。
“大秦當如何?”趙政臉色沒有了這幾天常見的喜悅,只有鉛一樣的沉重。
“請大王盡發全國甲士與之決!”衛繚道。“六十萬人僅荊人善戰,齊人、魏人弱矣。若我軍有百萬,必能勝之。”
“百萬?!”趙政吃驚衛繚嘴裡的數字。“糧秣如何輸運?”
“糧秣無虞也。”衛繚道。“上黨、河內、東郡,三郡有縣五十餘,每縣一萬餘戶,共計六十多萬戶,每戶稅賦、市售五十石粟,便有三千萬石。今儲於共邑、白陘以北之粟尚有一千餘萬石。斗食一月三石,可供百萬人食四、五月之久。”
從河東道運糧到邯鄲以南千難萬難,河南道又很容易被楚軍切斷。上次大戰中秦軍就開始在共邑、白陘以北大建糧倉,就地儲存上黨郡、河內郡、東郡五十多個縣的糧食和芻藁。這基本上是三百里以內的陸路輸運,另外還有水運,然而倉稟裡的存糧也不過一千七百多萬石。
“四月之後呢?”趙政問道。他很清楚秦軍的制約,糧秣是最重要的因素。
“四月之後便可收粟,彼等再不與我戰大河將冰封,只能退兵。”衛繚道。“三國雖有舟楫,大河一旦冰封,舟楫不行,必要與我相決。我亦可退守白陘不出,只令王剪率三十萬人猛攻邯鄲,三國若北上邯鄲,我可斷其歸路。”
內線作戰,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糧秣並不是多大的問題。楚國之所以停造海舟、大建大舿,也是海舟不能進入內河運糧的緣故。
衛繚說完糧秣,又道:“三國不與我戰,趙國將亡。趙國若亡,我得天下之三而攻天下之一,必勝也。三國與我戰,我或可延至大河冰封再與之戰,如此其軍銳氣已失、士氣浮動,我亦大勝。若荊人以破城之器、巫器攻我營壘,速與我戰,我必要百萬之卒方能大勝之。
大王請知,此戰乃我大秦滅四國、一天下之戰,此戰若勝,天下就此定矣。”
滅四國、一天下!這六字懾住了趙政的心魂,他追究的不正是一天下嗎?此戰如果勝利,秦軍擊敗三國合縱軍,日後滅魏、滅楚、滅齊,就水到渠成了。可如果此戰戰敗……
“衛卿以為……,我軍勝否?”已經忘記了呼吸的趙政如此問道。
“無有八十五萬,不可勝。”衛繚道。“臣以為欲敗荊人,必要以兩倍之卒。荊人二十五萬,故需五十萬,餘者相等足以,多者益善。”
秦國有三百萬戶,每戶一人便有三百萬人,關鍵是糧食是否能夠支撐。當年決戰於長平,先君昭襄王賜河內庶民一等爵,就是為了運糧。現在糧食足夠吃到秋天收粟,那就沒有什麼能夠阻礙百萬秦軍於共邑與三國決戰了。
“可!”趙政點頭,他答應後再度看向衛繚,告誡道:“此戰可勝不可敗!”
“臣知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