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時間,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旦秦軍趕到藍田,即便增援人數只有三十萬,己方也將面對六十萬大軍。秦軍可不是不想打仗的齊人,以秦軍精銳為基幹的六十萬大軍可以擊敗,但難以擊潰。戰事一旦膠著,趕至關內的秦軍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己方只能撤軍。
鬥常腦海裡推演著戰局的結果,心中愈加迫切。他從未感覺到時間是如此的寶貴。而這場戰爭關係到舊郢,關係到楚國,自然也關係到天下。
“大王,臣以為……”他開口,成通、鬥於雉恰巧也開口,按照等級,最後由鬥於雉說話。“臣以為我軍當速速至藍田,唯有速至藍田,方能震懾關中,以亂咸陽。”
“媯景所率騎兵已奔赴藍田。”熊荊心中同樣焦急,今天起,楚秦兩軍已開始一場賽跑。楚軍佔了先機,但畢竟是在敵區行軍,本身就處於弱勢。
“臣所言者乃各師各旅也。”鬥於雉道。“我軍受制於舟楫,若要等公輸大夫疏通丹水,最少也是三日之後。有這三日,大軍已至藍田矣。”
“藍田?”熊荊從自己的思維裡退出來,道:“藍田不是菟和山,三日至藍田,甲冑、糧秣、火炮何在?若無後勤輜重,秦軍一觸即潰還好,若是久攻不下,奈何?撤軍否?”
“臣以為大軍可先行數日,先佔藍田,再等後勤輜重。”成通的意見和鬥於雉類似,但更為實際。“若是久攻不下,可待火炮再攻之。”
“各師舟楫若何?難道泊於灃水?”熊荊若有所思看著地圖。戰舟運載的是士卒,重舟輸運的是軍器、輜重還有糧草。棄舟登岸,那戰舟只能停在灃水一線,這樣才不會阻塞水道。
“然也。”成通道。“可先遣數師……”
“不可。”莊無地打斷道。“加上越人各部,我軍僅十餘萬人,而秦人已在藍田相候。我軍人少,當不勝;若是人多……,竹林關至商邑一百一十里,再至上洛為兩百一十里,成將軍以為這兩百一十里陸路,行軍幾日可至?”
秦軍所見的山脊上豎起的那些軍旗,並不代表這些師全部到達商邑。這只是阻於竹林關後,一小部分棄舟登岸趕來的援軍,其師大部還在竹林關下方的戰舟上,等待丹水貫通。
“若是息、隨二師,兩日可至。”成通答道。
“至後可戰否?”兩日走兩百一十里,已是魏國武卒的標準了,故而莊無地追問。
“不可戰。”成通搖頭。“需歇息半日或一日。”
“師中不至者又有幾何?”莊無地再問道。
“若是息、隨二師,三分之二士卒可至。”都是軍旅之士,成通說的這些,大家心裡都知道。從古至今,作戰方式雖然不斷在改變,可步兵的行軍方式一直未變。大軍一天能走多少裡,早有定數。
為了保持士卒的體力,一般情況下是每日行軍三十里,也就是一舍;如果是長途行軍,最多在六十里上下,很難超過此數;急行軍可達到一百里、一百二十里;強行軍很多時候都接近乃至超過兩百里。
只是後兩者都是特殊的情況。只能偶爾,並且多是小股部隊。正如不能用個人越野的速度反推大軍的行軍速度一樣,小股部隊強行軍的速度不代表大軍的行軍速度。人越多,行軍縱隊就越長,士卒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
同樣道路情況的六十里,一名楚軍甲士三個半時辰即可走完;但一個楚軍師要走完這六十里,正常情況下需要五個時辰。如果在這個行軍縱隊中再加上一個師,那麼行軍時間將增至六個半時辰。如果一個軍(四個師)編成一個行軍縱隊行軍,六十里的行程時間將是九個半時辰甚至十個時辰。
一名甲士行軍六十里,三個半時辰後就能休息;一個軍行軍六十里,即便不在行走,甲士揹著甲冑和武器的時間仍長達九、十個時辰,疲勞程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說,即便是同樣的道路,討論行軍速度卻不討論行軍人數,那就是標準的耍流氓。
成通之所以提議先由幾個師先往藍田,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以武關道的寬度(寬度決定可以容納幾個行軍縱隊),只能容納兩個師齊頭並進。而一個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完成六十里的行軍時間就要增加一個半時辰。當一天十六個時辰全部佔滿,里程也就到頂了。
反過來算,武關道容納兩個行軍縱隊,每個行軍縱隊為一個師,一日如果行百里,那麼所需要的時間最少是十二個時辰(更遠的路程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行軍時間就增加一個半時辰,每個行軍縱隊可以增加三個師,也就是八個師。
然而,‘行軍六十里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