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奪氣,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昨天下午放箭的時候已經天黑,箭到底射到了哪裡只有天知道,但韓申對射殺荊王信心十足。秦軍不光有七百步巨弩,還有五百步強弩。巨弩只有兩具,強弩卻有百多具,將這些強弩聚集在一起,只要荊王在射程之內,必能將其射殺。
強弩集中射擊,這是楚軍重騎衝陣戰術組成部分,秦軍依葫蘆畫瓢,強弩也如楚軍那樣編制在一起而非分散於全軍。幾個將軍都認為強弩射程不遜於巫器,可當第二天清晨開始列陣,幾個人瞬間傻眼,韓申則是汗流浹背。
白鹿塬上,居高臨下的楚軍炮兵第一發試射就落在了灞水東岸。炮彈不是落在河畔,而是落在距河畔外五十多步的官道上。在官道上砸出一個凹印後,炮彈又彈了起來,擊中一名秦卒的胳膊,這才落地滾動。
“射程幾步?”趙政看著炮彈落下的地方發呆,愣了好久才問。
“稟大王,”沒人敢搭話,只有衛繚道。“此當有七百步。”
“七百步?”七百步是秦軍巨弩的射程,衛繚只敢答七百步。
“然也。”衛繚說七百步,其餘諸將跟著同意。趙政狐疑的看著落彈之處,又看向土塬邊緣的楚軍巫器,久久不再說話。
即便昨日失利,秦軍依然有四十多萬人。此時秦軍已經開始佈陣,任何大範圍的調整都會讓楚軍有機可乘。即便有錯,也不得不一錯到底,更何況擊敗楚軍,除了肉搏之外別無他策,調整又能怎麼調整?
風和日麗的夏日清晨,一天中這個時候最為涼爽。從灞水東西流向的上游,到南北流向的下游,長約五十多里的河道上佈滿了舟楫搭成的浮橋和強渡護城池的轉關。‘L’型的灞水被這些橋樑分割成了一道又一道短河。在軍官的催促下,成列成列的秦軍排著密集的長隊奔過這些浮橋,他們一部分背靠灞水列陣,一部分開始登塬。
佈置在白鹿塬上、塬下(輞川水以西)的楚軍炮兵無法阻止這樣的搶渡。在車輛駛出輞川之前,楚軍只能採取守勢而非攻勢。白鹿塬長有六十多里,寬大約在十五里。楚軍只有十二個半師,既要保護輞川穀口,又要佔據白鹿塬,根本就守不住整個土塬。
現在佈防的區域,也不過是輞川口兩側(東側只據守山峰),以及白鹿塬南端。從輞川口到白鹿塬下有六里,秦嶺餘脈在這裡形成了數個山嶺,陶峪水以及一道無名山溪流淌而過,這裡海拔與藍田城相同,又是輞川至白鹿塬的咽喉,故而全軍一半的火炮佈置於此。
白鹿塬上,東側楚軍只佔據了大約八里左右的陣地,恰在藍田城之上,昨日阻止秦軍陷士夜襲的鉅絲網還在,一堆一堆的陷士屍體糾纏其中,身上的羽箭已經回收。
最後一道防線在塬的北面。這有一道東西走向不太深的溝壑,但相比東側百餘米落差的高塬,幕府謀士相信秦軍必然聚集會於白鹿塬北面,再由北往南推進,將楚軍往秦嶺方向擠壓。所以這裡佈置了四個師,加上輜重後勤抽調的一萬多力卒,整條防線接近四萬人。
白鹿塬寬約十五里,楚軍北面只防守了八里,也就是一半,這主要是狹長的白鹿塬又被塬上的長水(今鯨魚溝)縱貫。這條’V’型的深溝長四十多里,平行著灞水和滻水,將整個土塬一分為二。雖然從滻水可以進入長水,但長水兩岸叢林密佈,並不是一個好的突破方向。
楚軍的佈置中,藉著山勢,息師、唐師、西陽二旅,兩個半師負責防守六里長的塬下;鄂師兩個師、郢師第四師,加上數千名後勤力卒防守塬上東側;期思、弋陽、新蔡等師旅所組成的中軍加上萬餘力卒,防守北線。郢師第一、第二、第三三個師,以及媯景率領的騎一師作為遊闕,隨時對整個防線補漏。
幕府對各師旅的要求是守到天黑,也就是懸車時分。從雞鳴路通開始算,這足足有十二個時辰。十二個時辰七千輛馬車可以出川,如果再算上夜晚,那就有十八個時辰。
輜重後勤關乎一切,即便咸陽城就在百五十里外。只是對後勤如此的執著讓楚軍不得不擺出一個完全防禦的陣型,秦軍可以攻擊塬下至輞川口一帶,也可以仰攻白鹿塬東側,更能用重兵從北面往南碾壓。且一旦秦軍四十多萬人全部渡河屯集結在白鹿塬北端,那楚軍再想北進枳道、進逼咸陽,就要與四十多萬秦軍決戰一場。
越來越笨拙的楚軍正在為後勤付出血的代價。因為火炮危險的射程,趙政沒有登上王舟觀戰,他的常旗以剛才那一炮的射程為距,在灞水官道的東側往南移動。灞水兩岸的秦軍這時候又像那一日那般嘶聲喊叫:‘大王萬歲!大王萬歲……’
幾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