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章 敖倉,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梁是淮上諸水交匯之處,即便秦王趙政不在大梁,作戰司中也有諸多謀士建議拿下大梁。網一旦拿下大梁,就能控制秦軍南下的通路。四輪馬車確實改善了秦軍的糧秣輸運,但陸運和水運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拿下大梁不但能遏制秦軍南侵,還能保證楚國舟師北出,阻塞戰術在大梁以北是無效的,那裡是縱橫近百里的圃田澤。
大梁重要,可如何拿下大梁是一個大問題。秦王若被圍於大梁,秦國定舉國來攻,雖說大梁西面有長城——魏長城起於黃河,先是沿著鴻溝西岸修建,後又沿著圃田澤修建,一直往南延伸到塞榆關(今尉氏縣大莊),長達一百六十多里。
秦軍歷次攻大梁而不得,皆因魏長城、圃田澤相阻。大梁是大城,城牆厚達十幾米、甚是幾十米,不是莒城那樣的單薄城牆。如果楚國短時間內沒有拔下大梁,秦軍幾十萬援軍越過魏長城,除了撤軍項燕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
大司馬府設立以後,制定作戰計劃已經是作戰司的事情,項燕只管選擇哪一種方略,所以並不算太苦惱,大梁城內的魏王魏增,退至小寢後便開始唉聲嘆氣。
秦王已經變成一個燙手的山芋,賴在大梁不走那項燕肯定要攻拔大梁;請秦王走他又不願意,如此這般大梁勢必要變成血腥戰場。
“若之奈何?”看著自己的僕臣,魏增揮退上來侍奉的愛妃。
“大王以為秦國欲滅魏乎?”魏息並不像魏增這樣愁眉苦臉,他心裡早有算計。
“不似也。”魏增仔細回想了一遍,沒有感覺到秦王滅魏的意思。“秦軍敗,焉能滅我?”
“如此,臣請大王告秦王韓國侯人之事。”魏息揖道,“韓國侯人慾使秦王留於大梁,乃因與項燕有約,欲俘殺秦王也。臣聞秦王素多疑,必恐而去。”
“此……不義也。”韓國雖有私心,但也是為了魏韓兩國的利益,韓非坦誠相告韓侯是誰,更有今後共享秦國情報的意思。現在就把桓齮給賣了,於情於理都不恰當。
“臣聞言利者不言義。大王不將韓侯告於秦王,項燕必圍大梁。城破魏國亡,城不破我魏國亦死傷甚眾。以一人換一城之安危,此才方為義。”魏息勸道。他想來想去,要讓秦王離開大梁,也就只有這個辦法了。“大王若是念及那桓齮,可先遣其逃楚,秦王見桓齮已逃,必離大梁而去,而秦王不在大梁,魏國可與楚言和。”
魏息說完,魏增一直不答,良久之後,他才默默點頭,就此決定了桓齮的命運。只是他本以為當夜項燕就會率軍圍了大梁,可下半夜密送秦王離城後,他聽到的訊息竟然是荊人舟師棄大梁往北而去。往北是圃田澤,出來圃田澤就是大河,楚國去大河干什麼?難道楚軍已經知道秦王離了大梁,正追秦王而去?
想到此魏增不免有些興奮,他不敢殺秦王,可他樂意看到秦王死在楚人手裡。秦王一旦死了,秦國又要亂上好幾年,滅國之危又將推後好幾年。
“來人。”清晨站在大梁城牆上看著楚軍舟師北去的魏增喊道。
“臣在。”鴻溝裡全是楚軍的舟楫,浩浩蕩蕩竟然有二三十里,大臣們背心全在流汗。
“速遣武卒去追秦王。若楚軍攻之,不與戰。”魏增低聲道,他想看著秦王被楚人殺死。
“唯。”都是聰明人,大王的心思臣子們明白的很。
“大王為何不因留秦王?”魏間憂大憤不已,他雖然不知道秦王為何匆匆出城,可這必然和魏王有關。
“寡人自有決斷。”先王忌諱信陵君奪位,魏間憂雖然繼承了信陵君的爵位,可他的名聲遠遜其父,魏增對他說話老氣橫秋。
“他日大王必悔今日之舉也。”魏間憂嘆道,說完他便退下了。
*
國尉桓齮私通項燕,致使秦軍大敗,又誘使自己留於大梁好讓敵軍圍城——聽聞這樣的訊息趙政本不相信,可桓齮竟然失蹤不見,他終於察覺這是一個可怕的陰謀。
半夜出城,不料天亮發現楚軍舟師竟然棄大梁不顧急追而來,趙政又覺得這是魏王的陰謀:魏人不敢加害自己,但是荊人敢,魏王這是要假借荊人之手殺死自己。
一夜數驚,坐在馬車裡的趙政臉色越來越沉,趙高見他如此也低著頭不敢說話。
“舟師仍追我而來?”趙政又一次問道,手緊緊的攥緊寶劍。
“然也。”趙高探出頭去問了一句,這才答話。
“常旗已下?”趙政又問。
天子建常,上畫日月。滅東周遷九鼎後,秦王的旗幟便是畫有日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