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計劃,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僅僅以後世歷史,熊荊所知的繁華之地不過是大阪、京都、東京等數地。沈尹尚帶人測繪的三島地圖並不準確,即便準確,多岬多灣的三島海岸,也很難找到東京灣的位置。能找到的只有大阪,它就在內海的最東端。至於京都在何處,熊荊從不清楚。
孫餘與屈淦見大王目光落在內海最東,不由連連點頭。這正是他們選定的地方。農業最好是平原,平原沒有那最少也要是緩坡,是以但凡看到山嶺起伏之地,他們連岸都不登。
兩人環方丈島一週,平原、緩地只有三處:其一是熊荊目光落下之處,其二是目光落下之處的東面海灣,其三是目光落下之處東面海灣的東面海灣的東面海灣的東面海灣。東面海灣是伊勢灣,伊勢灣東面是駿河灣,駿河灣東面是相模灣、相模灣再東面是東京灣。
總而言之,島上較為大一些的平緩之地就是這三處。中原大地不提,即便巴蜀、舊郢這樣的平原相比於三島也是天賜之地。東京灣的關東平原不及舊郢平原的三分之一,這本是最好的遷居之處,但是孫餘等人看出這塊平原絕非宜居之地,這是水澤之地。
水澤之地如果不治水,那是不可能變成良田的。位於關東平原南面的東京古時稱為江戶,江戶開發是晚近的事情,十六世紀末期,德川家康才將統治中心遷往江戶。江戶城市規模擴大以後,德川幕府才著手治理利根川等河流的泛濫,關東平原才真正發展起來。楚人遷徙不是去治水的,這個地方雖是平原,能不去就不去。
伊勢灣的濃尾平原雖然不是水澤之地,卻是海澤之地。尤其是平原南面,很多地方居然在海平面以下。洪水也好,海水也罷,只要是水,便容易積蓄。除了面積更小,這地方很像楚國的江東,江東也是海澤之地,平坦是平坦,大水一來什麼都要淹沒。
最好的地方就是熊荊目光落下之處,這裡雖然是一個瀉湖,但瀉湖北面和東面有兩塊不大的盆地(京都盆地以及奈良盆地),盆地長近八十里,寬有四十里。開墾為田畝,一個大概有兩百五十萬小畝,兩個則是五百萬小畝。
北面(京都)盆地再北面一些,是三島上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此湖湖水流入西南的海灣(著名的澱川河),湖的東南又有一塊盆地(近江盆地)。這塊盆地算上南面的一些緩坡,面積幾乎與西側·兩塊盆地面積相當,估計也有五百萬小畝。
一千萬小畝耕地自然不能輪作,一年兩收,以最低的畝產也有三石,即三千萬石。庶民每年食粟十八石,三千萬石可養活一百六十六萬人。
僅三塊盆地當然不能安置全部人口,這時候只能往東安置於南北山脈(鈴鹿山脈)以東的海澤平原(濃尾平原)。海澤平原雖是海澤之地,南面不能開墾,可北面沒有南面這麼低窪,勉強開墾,以東洲之谷的產量還是能養活人丁的。
最重要的是海澤平原的面積比西面三塊盆地要大得多,西面三塊盆地加起來也不過一千萬小畝,海澤平原全部開墾,面積肯定要超過前者,三百萬人居於此是可行的。如果人口再多,比如還有兩三百萬人,除了見縫插針,也只能遷往那塊水澤(關東)平原一邊耕作一邊治水了;如果只是幾十萬人,那就安置在盆地西面的內海北岸。
三個多月時間,兩艘朱雀級飛剪分頭行動,孫餘和屈淦粗略探查後商量的安置計劃就是這樣。也幸虧方丈島是一座狹長島嶼,不然這樣繞一圈看到平原就登岸、看到山嶺就不登岸的探查方式肯定會錯過內陸深處的平原。
熊荊是這樣慶幸的,孫餘和屈淦沒覺得絲毫慶幸,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一套辦法,島上的精華之地絕無遺漏。整個安置計劃稟告後,孫餘再道:“此兩地雖可居三百萬人,然未算絲麻桑蠶之地。故臣以為,此兩地居兩百人可也,三百萬人當遷於水澤之原。”
“可。”熊荊下意識的答應,他不好說遷徙三百萬人肯定是不可能的。
“四月所遷之人,一半遷於蓬萊之北,一半遷於內海之東。”孫餘道。“三十萬人於此可先種東洲之谷,以弗要馬耕種事半功倍,當年或得三百萬石糧秣。”
孫餘是按四月遷徙六十萬計算的,熊荊不得不提醒他道:“六十萬多矣。四十萬,或二十萬。”
“那便二十萬人於蓬萊,二十萬人於內海。”孫餘隻能跟著熊荊糾正。“或可得兩百萬石,加之內海一季所種……”
“工匠有十萬,彼等需修碼頭、建城邑,築工坊,不事莊稼。”熊荊再度提醒。“王廷、貴人等又十萬,彼等也不事莊稼。”
“敢問大王四月遷人幾何,其中農人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