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肆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計劃,荊楚帝國,貳零肆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幾何?”孫餘索性反問熊荊,他不知具體計劃。
“造府需先遷,機器、礦料、水泥、鉅筋極多。王廷又有諸多寶器,此或需十萬噸舟楫。”熊荊回想大司馬府剛剛送來的第一批遷徙計劃,再度相告。“以二十萬人計,一年需粟五萬噸,粟米輕也,五萬噸當佔七、八萬噸噸位,剩餘十數萬噸舟楫……”
“十萬工匠之外,餘者皆貴人?”孫餘吃驚問道,他沒想到第一批遷徙的除了工匠全是貴人。
“非也。貴人不及一萬,餘下皆各師將卒之子嗣。”大司馬府制定的詳細計劃中,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每一批都有安排,計劃與公之於眾的那個計劃完全不同。
“可彼等不能耕種啊。”孫餘本以為工匠之外全是貴人,聽聞剩下的人絕大部分是將率子嗣,頓時舒了口氣。他就怕遷徙的全是貴人,還有貴人的門客、奴僕,以及這些人的家眷。
“確實不能耕種,故而……”熊荊有些苦惱。“十月再遷時,還需再輸粟二十萬噸。餘二十萬噸舟楫運人,只可遷四十萬人。四十萬人二十萬為男女童子,六萬貴人、四萬工匠,十萬農人。”
二十萬人一年需食五萬噸粟(約三百六十萬石),兩次一共運去二十五萬噸粟,這是六十萬人兩年的口糧。聽聞這樣的遷徙計劃,三個人目瞪口呆。六十萬人中,只有十萬農人,其餘五十人不事耕種,不事耕種的結果就是粟米擠佔了三十萬噸的舟楫噸位。
“城邑、工場便難道不能晚數年再築?”屈淦道。“十數萬工匠先伐木闢荒。”
“童子一月僅食一石,四十萬童子一年乃四百八十萬石、六萬餘噸,兩年也不過十三萬噸。”孫餘也道。“二十五萬噸粟多矣!”
“若明年楚國便亡,若之何?”熊荊反問。激動的三人像被澆了一桶冰水,張著嘴全說不出話。
良久沈尹尚才道:“既然時日僅有一年,舟楫為何只遷兩次?”
“海舟航行需風,戰舟、大舫、漁舟不避風浪,路途四千裡,童子划槳力弱,返時欋手不過三、四十人,往返許幾日?”熊荊起了個頭便不想再言。他還反問沈尹尚:“你為何不知?”
沈尹尚的問題大司馬府和熊荊討論過無數次。海舟之外,其餘舟楫划過去後,還要有欋手把舟楫劃回來。一艘大翼戰舟幾十名欋手確實能劃回來,但這要多久?去時如果是五節,一天划行八個時辰,一千五百公里則需要十四天;返回時只有三、四十名欋手,航速僅三節,一天划行九個時辰,則需要二十一天。
這僅僅是路程,抵達目的地返航前還要適當休息,沒有四、五十天時間肯定不能往返。三、四月作為第一次遷徙時間視窗,九、十月為第二次遷徙時間視窗,一年也就只能遷徙兩次。
“戰舟、大舫、漁舟沿岸而行,何懼風浪?”沈尹尚知道海上的情況,不說話,屈淦還是相問。
熊荊沒有回答他,沈尹尚道:“大敖所言乃直航四千裡,往返需四、五十日,然直航畏風浪。若是沿岸而行,便不是四千裡,而是五、六千里,一次往返需七、八十日不止。朝鮮之西岸,冬日數月潮起潮落,甚是兇險;夏日之東海,五月至九月又常有颶風……”
沈尹尚用自己所學解釋為何一年只能遷徙兩次,極力思索下他顯得心不在焉。
“舟楫如此,海舟雖不畏風浪,但又受制於季風,季風不至便不可揚帆……”
一年只能遷徙兩次,兩次只能遷徙六十萬人,沈尹尚越說越心驚。難怪要輸運二十五萬噸粟糧、難怪遷徙的絕大部分是童子,看來大王和大司馬府認定楚國只有一年的遷徙時間。
聽出他的聲音開始變調,孫餘和屈淦也臉露苦澀——他們為了數百萬人前去探查,可真正遷徙的人卻只有六十萬人。熊荊安慰道:“若大壑可用,東北季風時,海舟三十幾日可往返一次。下月,今年屈夕、今年援夕,明年刑夷、明年夏夷,五個月可輸運四次。六萬多噸海舟,一次運十二、三萬人,也有五十萬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