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五五章 九鼎,逍遙大亨,赫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這莫非是大禹九鼎和秦十二金人?”眼前的這十幾個一人來高的物品真的是把楊靖嚇了一跳,但隨即他就意識到不對。
“不對,這不是大禹九鼎和秦十二金人,這應該是武則仿造的。真品九鼎早就不知所蹤了,即便是武則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九鼎。”楊靖雙眼緊緊地盯著這十幾個大傢伙,最終很肯定的道。
在外圍的那十二尊金人,楊靖現在沒有心思去關注它們,他的心思全都被那九尊大鼎給吸引住了。
這可是傳中的九鼎啊,如果是真品的話,那甚至是比傳國玉璽更牛叉的至尊神器!
在華夏的歷史中,大禹九鼎被公認為是華夏九州的象徵,而傳國玉璽則是皇權的代表。也就是,九鼎象徵著華夏這個國家,而傳國玉璽則是華夏正統的象徵。
兩者之間很難比較誰更尊貴,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眼前這九尊大鼎是真品大禹九鼎的話,那絕對是屬於超品物品的。
但聖戒對於這九尊大鼎並沒有任何的反應,這就直接證明了這九尊鼎並不是傳中的大禹九鼎真品。
想想也難怪,早在秦始皇統一全華夏之前,象徵著華夏九州的大禹九鼎就已經不知所蹤,後來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漢朝的皇帝,都找了很久,但大禹九鼎一直不見蹤影。甚至就連大禹九鼎的大、重量、形狀都無人知曉了,武則又憑什麼能夠找到大禹九鼎的真品?
這九尊鼎哪怕不是真品,但也極其漂亮。中間是一尊接近一人高的圓鼎,這個圓鼎也是最大的一尊鼎。楊靖知道,哪怕是仿造的大禹九鼎,中間這尊圓鼎應該就是豫州鼎。
在豫州鼎的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各有四尊多半人高的圓鼎,而在四個角的方位,則有四尊多半人高的方鼎。
楊靖知道,九鼎的擺放位置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按照大禹九鼎的擺放位置來看的,最上方的那尊圓鼎應該就是荊州鼎,然後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往下數,荊州鼎右邊的那個方鼎應該是梁州鼎,然後是圓形的雍州鼎、方形的冀州鼎、圓形的兗州鼎、方形的青州鼎、圓形的徐州鼎以及方形的揚州鼎。
九鼎有圓有方,又這麼擺放,一個是代表著古代九州的位置,一個則是在意喻著“圓地方,陰陽順當。正斜有位,九州泰康。”
自從大禹治理黃河有功,舜禪讓帝位於大禹,大禹就開創了華夏第一個王朝——夏朝。大禹就是夏王朝的締造者。
相傳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後,就把下劃為九個州,並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的都城陽城。
從九鼎鑄造完畢開始,這九尊青銅大鼎就成為了華夏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
周顯王時,相傳九鼎沒於泗水下,至此九鼎下落不明。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眼前這九尊大鼎,顯然就是武則重鑄的九鼎!
只是歷史上記載的武則鑄造的九鼎早也不知所蹤,估計沒多少人知道武則把她重鑄的那九尊鼎最終當成了陪葬品。
華夏曆史上,九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圍繞著九鼎還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成語,那就是“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的是在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兵攻打居住在陸渾之地的戎人。陸渾在河南嵩縣北部,距離東周首都洛陽不遠。
陸渾戎當然不是對手,楚軍大獲勝利。不過,楚莊王並沒有就此停手,而是大手一揮,指揮大軍一路向北,進入了周子的領地,來到了洛水邊。
周定王非常恐慌,便讓王孫滿以勞軍的名義去探探虛實。子使者王孫滿來到楚營後,楚莊王劈頭便問王孫滿:周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而時任大周朝大夫的王孫滿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楚莊王這麼問是何意,於是他非常機敏的這樣回應道:“鼎的大輕重在於德而不在於鼎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鬼神畫成影象,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銅器,鑄造九鼎並且把影象鑄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備在上面了,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
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魑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的福佑。
夏桀昏亂,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