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五六章 仿造的原因,逍遙大亨,赫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九尊鼎上都鑄有精美的紋飾,也有很多花鳥魚獸的紋飾,鼎的內部更有許多很清晰但楊靖一個都不認識的象形文字銘文。
這些銘文讓楊靖精神大振。
青銅鼎價值高不高,不在於它的個頭大不大,而在於鼎上面有沒有銘文,在於銘文的多少。司母戊大方鼎號稱華夏第一青銅器,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它的個頭太大了,但要論真實的考古價值,這尊鼎遠遠不如有著499個銘文的毛公鼎以及擁有290個銘文的大克鼎。
眼前這九尊鼎雖然不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而是武則仿造的,但這九尊鼎本身仿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禹九鼎,每尊鼎內部更是有著多達超過五百個的銘文,最大的那尊豫州鼎的內部,更是有著多達九百多個的銘文。
這些銘文楊靖一個都不認識,但楊靖知道這些銘文顯然都不是商周時期的鐘鼎文,極有可能是夏朝早期使用的夏朝文字,也就是甲骨文的早期字形。
楊靖也搞不清楚武則那時候是從哪裡得到的這些夏朝早期的文字並銘於鼎內的,但想必當時武則為了仿造九鼎也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以一國之尊的身份仿造九鼎,九鼎內的文字或許不同於真正的九鼎銘文,但絕對也差不到哪兒去。
這些銘文的價值難以估量!
而且這九尊鼎,就算是個頭較的那八尊鼎,個頭都比司母戊大方鼎大一點,至於最大的豫州鼎,楊靖估摸著這尊鼎的重量最起碼得有兩噸!
這九尊鼎雖然不是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可就憑這個頭,就憑這銘文,就憑他們是仿造的大禹九鼎的名頭,一旦這九尊鼎現身,那麼引發的轟動絕對不會在那方傳國玉璽之下。
只是楊靖也很清楚,一旦這仿造的九鼎現身的話,估計自己也保不住這九尊鼎。
這玩意兒的象徵意義太大了,哪怕是仿造的,國家也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東西流落在民間的。
你想幹什麼?又是傳國玉璽又是大禹九鼎的,難道你想坐這個下嗎?
無論是傳國璽還是九鼎,都絕對不能被私人保有的!誰敢拿這兩樣東西,國家絕對會有這樣的想法的!
所以,這兩樣東西最好還是主動交上去為好!省的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楊靖現在雖然在名義上不是一名華夏人了,但他卻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當成外國人。要把傳國璽和九鼎帶出國外然後自己佔有,楊靖壓根就不曾有過這樣的念頭。
這東西是華夏最珍貴的國之重器,只要是一個華夏炎黃子孫,都不會做出這種生兒子沒***的事情來的。這樣的寶貝,只能而且必須留在華夏國內才可以!
這九尊鼎加起來的重量是非常驚饒,楊靖也想不出來這九尊鼎當時到底是怎麼被越這裡來的。不過想想那些匠人能夠把幾十噸重的斷龍石都造出來,這些鼎雖然很重,可也難不住他們。
不過這些鼎對於楊靖來講就不算什麼了,他只需要左手碰觸這九尊鼎,這九鼎立刻就乖乖的進入到了儲存空間鄭
看著空間中九尊鼎按照原來的位置擺放著,最大的豫州鼎上部漂浮著那方傳國玉璽,楊靖心裡不驕傲那是假的。
他也沒有想到僅僅是一個武則墓,竟然在裡面發現了華夏傳中最重要的兩樣物品,哪怕九鼎是武則仿造的,可放到現代那也是比除了傳國璽之外的其他任何文物都要貴重的國之重器。
將意識從空間中挪了出來,楊靖又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那十二尊金人身上。
很顯然,這又是武則女皇陛下仿造的傳中的物品。
十二金人,只要一提起這個名字來,世人必然會和千古一帝秦始皇掛起鉤來。
相傳秦始皇一統下之後,為了防止再有人反抗他,於是把全下所有的兵器都收了起來,鑄造了十二尊個頭巨大的銅人,因為銅和金的顏色差不多,所以這十二尊銅人又被稱作十二金人。
當然,也有傳秦始皇一統下之後,把大禹九鼎熔了,鑄成了十二金人,以來鎮壓國運。不過這個傳顯然是不太現實的,秦始皇得下之後,恨不得找到傳中的大禹九鼎,以證明自己得下是上的允可,又怎麼可能把大禹九鼎熔了去鑄造沒什麼用處的十二金人?這簡直就是捨本逐末。
這就好比趙匡胤或者朱元璋得了下之後,明明擁有傳國璽,卻把傳國璽砸了另外做成了其他的印璽一樣,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秦始皇是絕對不可能把大禹九鼎熔了鑄造十二金饒。
這十二尊金人也沒有傳中的秦十二金人那麼大,只有真人大,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