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6章 大蜀王又來了(三十一),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天朝上國而言,契丹完全不足為懼,甚至有些過於渺小,所以很多時候,大唐王朝並不將這個小小的民族放在眼裡,對其經濟、軍事、制度等各方面的迅速發展,也漠不關心。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放任和輕視的態度,讓大唐王朝吃了不少啞巴虧,甚至連大唐的命運都因這個毫不起眼的民族而改變了方向。
當時,營州一帶連續好幾年發生災荒,農牧無收,百姓生活毫無著落,窮困潦倒,民不聊生。萬般無奈之下,契丹君長、松漠府都督李盡忠將災情上報唐王朝,希望唐王朝能夠開倉賑濟,解決百姓的生存難題。然而,一次,兩次,三次……數次奏請,唐王朝就是遲遲不回覆,這讓李盡忠十分焦急。
經過一番瞭解,李盡忠發現他的上書奏請,營州都督趙文翽根本連看都沒看,就全部扔進了垃圾桶,然後轉身跟家裡的姬妾美人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彷彿契丹百姓的死活跟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這讓李盡忠十分生氣。本來趙文翽不把他管轄區內的各族酋長當人看,動不動就罵罵咧咧、拳打腳踢、肆意侮辱,已經讓李盡忠十分不滿了,如今人命關天,他竟然仍然視同兒戲,只顧著自己享樂,全然不在乎外面餓殍遍野。李盡忠再好的脾氣也無法忍受了。一番掙扎之後,李盡忠找到妹夫、誠州刺史孫萬榮,說服他跟自己一同起兵反唐。
讓李盡忠感到驚喜的是,起義的旗號一打起來,當地百姓就紛紛投靠起義軍,義憤填膺地表示要將當時的統治者趕下臺,取而代之。李盡忠驚喜之餘,連忙調派兵馬,籌備戰鬥,在他的帶領下,起義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看著拿下的大片江山,李盡忠激動了,他感覺到胸腔裡有一股莫名的熱情正噴薄而出,草原男兒的雄心壯志正展翅翱翔,契丹人不用再寄籬人下、擔驚受怕的夢想正在一點點實現。
勝利的喜悅給李盡忠壯了膽,給足了他勇氣,他勇敢地站了出來,明確表示要與唐王朝劃清界限,不再給唐王朝做奴僕,而要翻身做主人,並自封為“無上可汗”。
這時候,唐王朝的執政者是武則天,她在幾年前廢了剛剛繼承皇位的兒子李顯,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李顯則被她貶為廬陵王,流放在外。
武則天一心想要自己的孃家人來繼承皇位,可是一直苦於找不到正當理由,畢竟李氏才是天下公認的正統,她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理所當然,傳給武氏子弟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朝廷百官和百姓的支援。
所以,當契丹起兵的訊息傳到洛陽以後,武則天欣喜若狂,這可是一個天賜良機啊,契丹幾乎屬於一個彈丸之地,影響力小不說,人力、兵力、物力也都難以與大唐王朝相抗衡,平定叛亂自然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於是,被喜悅衝昏頭腦的武則天根本沒有詳細瞭解情況,就馬上大張旗鼓地安排武氏子弟帶兵討伐,希望以此來給他們創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好名正言順地把皇位傳給孃家人。
然而,令武則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表現極其差勁,不是逃跑,就是躲躲藏藏,更有甚者到處濫殺無辜。結果,在這些無才無能的武氏子弟的瞎指揮下,契丹軍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李盡忠和孫萬榮更是打出了“何不歸我廬陵王”的旗號,明確表示出對武氏家族的不滿。
武則天惱羞成怒,連忙派人聯絡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想要聯手鎮壓李盡忠的契丹軍。
突厥早就對契丹的叛離懷恨在心,接到武則天的來信,默啜可汗十分欣喜,兩人一拍即合。於是,突厥大軍趁著孫萬榮帶兵南下之際,偷襲了契丹後方,佔領了新城,李盡忠、孫萬榮的老婆孩子以及其他留守人眾全部淪為突厥的俘虜。
訊息傳到前線,契丹軍心動搖,氣勢大跌。此時,李盡忠早已因病駕鶴西去了,孫萬榮孤掌難鳴,眼看軍心渙散,憂心如焚。但武周軍根本不給他喘息的機會,趁機發動進攻,契丹軍被迫邊打邊退。孫萬榮麾下的奚人眼看契丹戰敗在即,望風使舵,馬上投降了武周軍,幫助武周軍從背後夾擊,契丹軍最後一敗塗地。
孫萬榮帶著剩餘的部下殺出重圍,倉皇逃往潞水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通州附近的北運河東面。連番苦戰,再加上一路逃亡,孫萬榮疲憊不堪,一停下來就覺得身體要散架一般,只好下令讓大家在樹林裡休息。
跟著孫萬榮逃出來的家奴,看著跟隨孫萬榮的殘兵敗將,知道大勢已去,於是趁著孫萬榮休息的時候,將孫萬榮殺死了。就這樣,契丹反對武周的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在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