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9章 大冰老爺(中),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生請用茶。”黃妙灝怯生生的將一杯茶剛剛泡好的竹葉青遞了過去,這些日子和這位吳大人相處多了之後,也知道了對方喝茶的品味,相比較爺爺黃臣可喝的‘姜、蔥茶’,這位吳大人好伺候得多了。
“找我來是不是有什麼急事?還是有什麼話讓我帶給你那位未來相公?”吳永麟這個玩笑並不好笑,看著一旁的黃妙灝臉色突變,吳永麟這才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補了一句:“有什麼要求儘管提,我能幫忙的儘量幫忙。”
“真的什麼都可以?”黃妙灝立馬變得興奮起來。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我能不能參加此次的秋闈?”
“什麼?”吳永麟被這個大膽的建議吃了一驚,只不過他很快在腦海了過了一遍,也很爽快的答應了:“行是行,只不過還來得及嗎?”
“只要大人答應就行,其他的一切都好辦。”黃妙灝興奮得像只喜鵲般蹦跳著離開了,只留下吳永麟一個悽迷的身影,這到底唱的是哪一齣,《女駙馬》嗎?
自隋朝實行“科舉取士”以來,科舉制度在中國已經施行了一千多年,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這種以考試成績而不是以門第來選拔官員的制度,雖然有其必然的歷史侷限性,但在封建時代,確實是統治者所能找到的唯一的能在最大範圍內、最公正地選拔人才的機制。“學而舉則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晉身計程車大夫階層。
科舉制度在唐朝時漸趨完善,基本特徵是分科考試,擇優錄取。考試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則是皇帝臨時設定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據應舉人的條件和考試內容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重要:明經一般試帖經和墨義;進士則試帖經、雜文、策論,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進士科的要求比明經科更高,當時有俗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即說明進士科的難度,考上的人數往往只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人是完善唐朝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進士科錄取極嚴;武則天首創了殿試,並增設取武將的武科舉,但殿試只限於武則天當政時,並未成為唐朝定製;唐玄宗時,詩賦則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終唐一朝,科舉取士約一萬人,唐朝的宰相百分之八十是進士出身,由此可見科舉的影響和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授予新科進士的官職遠較後代為低,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職,明經科上上第授從八品下官職,進士、明法兩科甲第授從九品上,乙第只能授最小的官從九品下。盛唐著名詩人王維高中狀元后,授官太樂丞,即為從八品下的小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唐朝的科舉有點類似現代的公務員招考。
宋朝時,除了取士的數量大增外,對科舉制度的最大改良當屬皇帝加強了對取士過程的控制。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973)起,殿試正式成為定製,取中的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最後的名單和名次也由皇帝欽定,因而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門生,由此減少考官同士子結黨營私的可能性。殿試結束後,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然後由皇帝賜宴瓊林苑,史稱瓊林宴。凡於殿試中進士者均立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科舉經過歷代變遷,到明朝時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考試製度,共分四級: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為“大比”;如果趕上皇帝喜慶,也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臨時選派。鄉試中舉,稱為乙榜,又稱桂榜。取中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或稱登賢書。考得第一名者,稱解元。會試在鄉試次年舉行,是中央一級的考試,由閣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醜、未年舉行,又稱“春闈”。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並從此官服加身,榮耀無比。
不過,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已經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