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4章 突然襲擊,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成都府衙署位於羅城西北正府街,以前規模很大,包括廳、節堂、堂、樓、道院、使院、官廚、四署、公庫、直室、客位、食廳,還有馬廄、酒庫、園果、疏流等。所幸的是,包道乙那場大火只燒掉了原本衙署已劃入吳檗私人宅邸的部分,一街之隔衙署用來辦公的部分並未收到任何影響,或許是包道乙等人有所顧忌,燒了衙署,無疑等於擺開車馬準備和朝廷對著幹了,以摩尼教現在的影響力和人手,現在根本不是時候;或許因為它看起來太不引入注目了,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嚴,一道白粉刷過的高牆,一扇緊閉佈滿新舊銅釘的大門,一面鳴冤鼓放置在似乎隨時都可能坍塌的木架子上,擊鼓棒更是早已不知所蹤。

(明朝是四川政治中心變遷的歷史分界線。秦時,蜀中最高官署設郡守府,位於秦築之大城內,約在今人民南路天府廣場四川省科技館偏東方位。後公孫述稱帝,設成都為京師,建治為尹,皇宮設於大城,然當時之益州司隸校尉府址已不可考。《後漢書公孫述傳》載,吳漢破成都,焚述宮室,則東漢不得不於成都重建蜀郡府,地址既述宮室之廢墟。又有左思《蜀都賦》曾極言蜀宮壯麗。《蜀志·譙周傳》所載,亦指明蜀之皇宮應在四川省科技館偏東,既前秦郡守府原址。晉初,成都王司馬穎未嘗至成都,如營建宮室,則可能因襲蜀漢皇宮故址,而易其殿闕名稱。隋蜀王楊秀更於蜀宮舊基營建王宮。唐時,隋蜀王宮變更為西川節度使署,前後蜀皇宮亦位於此。至宋,成都設府,其府署設羅城西北,即今青羊區正府街。元代四川設行中書省,先治重慶後移成都,其治所未考。以上,便是明代以前四川及成都最高建置之所在地,到了明代以後,蜀中之政治與王權實行分離,其建置與治所亦發生了變化。

明代,受朝廷分封之蜀王仍建王府於唐節署及後蜀皇宮舊址,方位略西,乃填摩訶池之大部分為基址。按明朝官制,一省行政之最高官員稱為巡撫,別稱撫臺、撫院或中丞。其辦公地點最早設於將軍衙門,當時稱督院,故巡撫又被另稱為都院或都督。照吏制,巡撫同時兼任兵部右侍郎和都察副御使之職。鑑於此,公元1453年設巡撫都察院於城東南的按察司前街,位於巡按御使院西側。這是四川當時最高官署,集中行使原巡撫的行政職權和都察院之監察、彈劾、建議的權力,相當於在巡撫的行政權力基礎之上總攬了類似於前朝御使臺職責的一省最高政治機構。《四川總志·監守》記載,“巡撫都察院,按察使前街,景泰四年建。”此外,《天啟圖》亦有相關的明確標註。至此,不難看出,城中蜀王府東為歷代宮殿故址。

再說點閒話,算是普及點歷史知識:公元1902年秋,本土義和團“紅燈照”首領廖觀音率部眾三萬餘人於9月15日凌晨破成都南門攻入督院街,直驅清王朝封建統治於四川的核心——總督衙門。一時間,市民奔走相告。“紅燈教進城了”、“廖觀音進城了”的呼叫之聲驟起,守城清軍驚惶無措,當時擔任巡邏任務的靖川營兵丁被紅燈教殺了個潰不成軍。有一武官左哨營官李某,為表忠君,企圖阻擊義軍,但他觀望到義軍那勢如破竹、銳可不擋的氣勢後,直駭得上馬三次皆墮,從此引為笑料。城中百姓有的忙著四下貼上“迎接義和團,迎接紅燈教”等紙條,有的敲鑼打鼓,高聲大喊為義軍助勢。對此段典故,有汪海如之《嘯海成都筆記》中一段可佑證。書中記載:“壬寅鄉試第三場,餘方在家檢束考藍,忽聞門外呼曰,紅燈教入城矣!急拔關出瞰,適見野民二十餘,篷首赤腳,如癲狂。中一人擁三角小赤旗,若張若闔,口喃喃不知作何語,左右數人持長戈短刀,二人前導,揮長柄刀。城中都守不意“賊”驟至,胥倉惶失措,時滿奎督聞變欲遁,賴護衛入夥,爭荷槍械,環列東西轅。“賊”至走馬街,距督院咫尺。”據說,就在義軍進城後,時任川督的奎俊正臥榻酣睡,司衙門衛怕驚動部堂而不敢通報,待奎俊獲知訊息後,喪魂失魄,欲逃無路,只得急令緊閉轅門,以待援兵。眼看統治四川多年的罪惡樞紐既將攻破,卻被靠鎮壓義和團發跡的老劊子手陳矞潛回臬臺衙門提兵調將,又策馬直奔鼓樓道,命司鼓勇卒擂鼓報警。大隊清軍齊往督院街而來,向著義軍形成合圍之勢。在廖觀音率領下被迫撤離,義軍死傷慘重。這次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雖被鎮壓了,但此次行動極大地震撼了本已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廷。川督奎俊亦因此被革職,朝廷又急派了另一名靠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而官運亨通的岑春煊任四川總督。岑春煊率晉軍大舉入川,採取“整頓保甲”、“法嚴連坐”、“加強團練”、“有匪必誅”等強硬手段對付廖觀音和紅燈照教眾。適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重生孫十萬,重寫大漢版圖

萌萌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