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部分,中國檔案--高層決策寫真(全本),隨便看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想,絕沒有人會懷疑,這是一棵能開芬芳花朵,會結美味果子的樹。

這棵樹是敏感的,它的每一片葉子都充滿了感覺。

李風的細心,李風的禮貌和周到,在李風的身上像樹葉一樣比比皆是,不勝列舉,“新聞30分”的記者們、李風周圍的人們,沒有人不知道。

這棵樹也是自尊的,每一根結實的枝幹上,都結滿了自律的果實。

我寫過一篇文章,認為報紙也好電視也好電影也好戲劇也好,都是語言文學這株大樹上結出來的品種不同的果子,所以我從來都把傳媒界引為同類,對報社記者的印象有好有壞,對電視臺記者的印象也有好有壞。

李風很敏感地察覺了這一點,對我說:你大概對我們電視記者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吧?記者總是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到處收紅包,是不是?別的地方我不敢說,在“新聞30分”那可不行。我們有明文規定,“新聞30分”的記者不許收紅包,要是偷偷收了紅包,一旦知道,那就沒有二話好說,馬上捲鋪蓋走人,您愛哪去哪去吧!

我稍許表示了一點詫異,因為收紅包這種事,我早已司空見慣,說來慚愧,連我自己都收過紅包,也派過紅包,社會風氣如此使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向李風表達了這層意思。李風大搖其頭,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收了人家的好處費,就等於出賣了自己說話的權利,“新聞30分”絕不容許!

我聽了有些不信,後來我私底裡問過許多人,才知道這類話,不光經常掛在李風嘴上,也掛在所有“新聞30分”記者的嘴上。

以32歲的製片人做領班的“新聞30分”,它的記者們平均年齡才二十七八。嘴上雖然沒毛,但是辦事很牢。這些年輕的記者們還不曾被社會的煙油和世俗的汙垢所沾染,生氣勃勃,個個都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風風火火闖九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梁山好漢的勁頭。

雖然也有人背地裡悄悄告訴我說:別聽他們吹牛,他們不收紅包是因為他們不敢,不想因小失大,因為臺裡和“新聞30分’都有紀律,誰要是敢收紅包,誰就得自己讓自己滾蛋。一點不開玩笑的,二話不用說,飯碗馬上就砸啦!

我替他們辯護說:其實敢不敢還是其次的,我覺得他們所以不收紅包,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很熱愛很在乎“新聞30分”這份工作,這些記者哪個不是人精,到哪不能工作?要是擱在別處,不等你開除他們,他們就先炒了你的魷魚了!

我這樣一說,竟然得到了那位朋友的認同。

記者是些什麼身份,得自己先弄明白,李風說,很多人以為當記者就是當大爺,想捧誰就捧誰,想踹誰就踹誰,那可不行。說起來我們記者和跑街的也沒什麼兩樣的,國外就是這樣的,記者就是跑街的,一門心思好好跑你的新聞,什麼也別貪,什麼也別想,這樣才能成個好記者!

作家和記者都是語言文學這棵大樹上結的果子,原本是一個旅類的,說記者是社會的良知,說作家是社會的鏡子,都不嫌過分。只是記者們不想吹牛,作家們也不想牛吹。這年頭說大話拾小錢的主兒人們見多了,自然是什麼也不信。

不信就不說,其實說與不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動。

“新聞30分”從來不吹牛,雖然記者們個個很牛。

但是做起事來,“新聞30分”卻很牛,不光有牛的力氣,牛的正大光明,牛的厚道和正直,還有牛的吃苦耐勞和牛的韌性牛的堅定。

“新聞30分”為午間新聞,每天中午12點分秒不差,準時播出。

全國人民都過星期天,可是“新聞30分”沒有休息日。

“新聞30分”所有的採編人員,每天都要牛不停蹄,牛不卸磨,想方設法,保質保量,供足半小時的新聞,絕不可有些許的懈怠和片刻的貽誤。

作為領頭牛的製片人李風,一身的牛氣,一身的牛勁,不光要為每天的電視新聞統稿審稿改稿,還要策劃明天后天以及下一步的新聞報道。

李風和他的鐵扇公主

王厲子在一邊馬上插嘴說:你來之前,李風

剛出院幾天,淮河行動後“新聞30分”累趴下一

大撥人,李風更是禍不單行,兩個多月時間,動了

兩次手術,先是割去了闌尾,後來連他的膽囊也

讓人家給摘除了!

如今“新聞30分”已經是偌大一個部門,雜事橫生,頭緒繁多,都需要李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