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四章 懸賞攻城,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隆七年陰曆四月初二,就在韓匡嗣率大軍“收復”永州長寧城的同一天,契丹人第二批援軍一萬五千人馬自烏古敵烈統軍司治所河董城出發,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奔向豫州,並於陰曆四月二十二日傍晚抵達距離豫州城不到百里的兔兒山腳下紮營過夜。當天清晨,自告奮勇前往豫州城暗中聯絡漢人牧民的幾名寧州城漢人百姓連夜趕了回來,向吳鵬報告自己此去一切順利,豫州城內防備如寧州一般鬆懈,自己已經設法與豫州城內外的幾名好友取得聯絡,約定周軍抵達城下開始攻城之時,便是他們殺掉契丹守軍,迎接王師之日。
原本就認為拿下豫州城不是什麼難事的吳鵬在得到那幾名寧州漢人百姓的報告後更是自信滿滿,當即點兵出發,在其中一名漢人百姓的引領下,率領所部及五百自願加入的寧州漢人鄉勇迅速北進,於傍晚時分抵達豫州城外。儘管天色已經有些昏暗,但一來怕夜長夢多,城內的契丹人發現漢人牧民起義的企圖。二來也是希望趕了一天路的將士們能夠有個更好的地方休息,所以只是稍事整理,吳鵬便下令向城入勸降信並準備攻城。
說起來,無論是眼前的豫州也好,還是之前的寧州也罷,雖然行政級別挺高,實際上都不過是契丹貴族們放牧養馬的所在。不但城池低矮簡陋的連中原地區大一些的村寨塢堡都不如,而且作為一州軍政長官的刺史也不會真個來這種地方就任,基本都是遙領,而後派一兩個心腹軍校或隊帥,領著幾十至多百餘契丹兵士駐守,一來防禦盜匪劫掠,二來也是看管放牧的漢人或者渤海人奴隸,防止其逃跑。是以,即便沒有內應,對於吳鵬所部來說拿下不過丈許高、周長不到兩裡、實際上不過是個土圍子的豫州城也不會費什麼力氣。如今得到城內漢人牧民的協助,奪取豫州城更是不費吹灰之力。
於是,隨著勸降信被射入城內,近千名剛剛被契丹守軍臨時徵調進城協助防禦的漢人及渤海人牧民奴隸在幾名頭領的指揮下即刻行動,揮舞起手中的刀矛、拉開手中的弓箭,對著那些平日裡經常欺壓、凌辱自己,總是一副高高在上模樣的契丹人就下起了狠手。不過片刻工夫,除了一名不知所蹤的契丹隊帥,包括領軍的軍校在內,百餘名契丹守軍便一命嗚呼、屍橫遍地。隨後,城內的百姓便大開城門,將吳鵬所部迎進了城內。
幾乎兵不血刃的拿下豫州城,吳鵬心裡是既高興又失落。高興的是,自己兩戰兩捷,而手下兵馬則無一傷亡。失落的是,這兩仗贏得太輕鬆,其激烈程度漫說是與二十七哥攻打祖州那樣的惡戰相比,就連之前奪取高州、松山州或者臨潢城的戰鬥都遠遠不如,非常的不過癮。於是,在豫州城休整一夜後,吳鵬作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勇悍、在事後看來卻非常草率的決定——率領本部及一千寧州、豫州漢人鄉勇繼續北進,在熟悉地形的本地漢人牧民引導下,翻越兔兒山,進入大草原,於百里之內尋找戰機,而後再返回臨潢城。不曾想,自己率領兩千人馬才出發了半日,還沒有抵達兔兒山,前邊負責探路的偵騎便與正自兔兒山方向南下的契丹援軍探馬相遇。緊接著,雙方主力隨後趕上,展開廝殺。
相遇之初,吳鵬還為自己終於碰到了敢於與自己一戰的契丹兵馬而暗自興奮。可隨著這場遭遇戰的時間越來越長,而衝殺過來的契丹兵馬越來越多,吳鵬終於意識到事情不對。一方面,與自己交戰的契丹軍只怕不下萬人,而且彪悍異常,單打獨鬥的能力甚至比自己麾下的“保安軍”還要強。另一方面,由於事發突然,此時雙方兵馬纏鬥在一起,為了防止誤傷,“遊騎兵營”三連的兵士們在射擊時不免縮手縮腳,令己方在火力方面的優勢大打折扣。最終,在付出了近兩百人的傷亡後,吳鵬決定暫時後撤,返回豫州城據城而守,以發揮己方在火力方面的優勢、彌補己方在數量方面的劣勢。
從近距離遭遇戰中組織撤退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管吳鵬不顧那裡還有部分己方兵士,非常鐵血的用迫擊炮猛轟雙方的交戰接觸線,成功將契丹軍逼退到一箭之地以外,並由“遊騎兵營”三連負責掩護斷後,以火力壓制住敵軍。可週軍及本地漢人鄉勇還是沒能完全擺脫契丹軍的追擊,他們前腳才撤進豫州城,契丹軍後腳便迅速將該城圍了個水洩不通,以至吳鵬想派人前往臨潢城求援都沒來得及。後來不得不派出多批敢死隊強行突圍送信,在造成許多不必要傷亡的同時,也變相削弱了自己的守城力量。
儘管因為沒能儘早派出信使而令己方的求援行動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可進城之初的吳鵬實際上還是有機會轉危為安的。因為在被據城而守、充分發揮火力優勢連續擊退己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