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黃袍加身”(三),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酒醉離席,這場酒宴自然也就隨之宣告結束。不過,與那些非趙氏親信嫡系的將領就此回自家營帳休息不同,趙匡胤的那些心腹親信卻並未就此散去。眾人命手下重置酒宴,又推杯換盞的喝了一會兒酒,這才算是盡了性。待到眾人漸漸安靜下來,趙普便端著酒杯站起身,對大家說道:“‘大業’成否便在今夜,還望諸位盡心竭力,將事情做得成功、圓滿。太尉、諸位自己謀一個榮華富貴、錦繡前程。”
“吾等必不負太尉厚望。”在場眾人也紛紛舉杯,齊聲呼應。
隨後,趙普便宣佈酒宴結束。眾人出帳之後,各奔東西、依計而行。
是夜,在軍中素來以知曉天文、地理,善觀日月星像而大家所熟悉的苗訓,在楚昭輔的配合之下,於大營各處散佈訊息,稱自己日觀天像,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蕩,此乃上天昭示,天命所在。
趙匡胤心腹親信,李處耘、馬仁瑀、李漢超等在軍中頗具聲望的將領,在大營內四處聯絡,分頭與相熟的將士私下聚會,宣稱:如今主上年幼,未能親政。朝廷大權皆落於**及一眾不知兵的奸佞小人之手。我等在這裡大周出生入死,平滅逆賊奸雄,最後功勞卻是他們的,天下又有何人知曉我等威名。與其如此,倒不如先擁立與我等同甘共苦、休慼與共的趙太尉天子。而後再下淮南、平滅李逆,猶未晚也。
午夜時分,軍中一眾將領闖入趙普、趙匡義二人正在議事的房間,紛紛表示要擁立趙匡胤天子,以便百姓求安定、天下求太平、自己求功業。對這一切早有預料的趙普立即大怒,喝道:“趙太尉對大周赤膽忠心,爾等如此大逆不道之舉,太尉必不會饒恕,還不快快散去。”
諸將領聞言面面相覷,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其中有少數原非真心想反,只是打算隨大流討些便宜的投機者,見趙普如此反應,不得心生膽怯,趁眾人不注意時悄悄溜出屋去。不過,這樣的沉默與猶豫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屋中剩下的那些意志堅定、真心實意要跟著趙匡胤行險謀富貴的將領再次上前,紛紛拔出配刀、配劍,呼喊道:“我等方才所言已是大逆不道、身死族滅的下場,又何懼太尉處罰。如今,我等決心已定。若太尉不從,我等又豈肯就此退下而令自家與親人受那滅族之禍。”
眼見眾將群情激昂,趙普心中暗喜,知道大事可成。其不著痕跡的與趙匡義對視一眼、微微一點頭,而後二人齊聲叱責道:“策立乃天大的事,自當小心謹慎、穩妥圖之,爾等怎可如此隨意放肆、狂妄亂言。”
待一眾將領安靜下來,並在其示意下各找坐位坐下後,趙普這才繼續說道:“如今張逆才剿,李逆依然在淮南興兵做亂。若不早日剿除,只怕會令那些手握兵權的節度使競相效仿。依趙某之見,不如先平定淮南,而後再議策立之事,似乎更妥當。”
諸將聞言紛紛反對,說道:“如今朝中**干政、奸佞當道,此番叛逆未平便召太尉回返京城,其中必有蹊蹺。若照掌書記所言行事,只怕不等平定那李逆,太尉已然奸佞所害。現下太尉奉旨返京、大軍屯於陳橋驛,朝廷並無半點疑心,正是率軍入京、行那策立大事的最佳時機。至於那李重進,不過如張永德一般的跳樑小醜罷了。只待策立成功,吾等引兵南下,須臾間便可平定之。況且,若太尉堅辭不受策立,只怕大軍亦無法繼續前行。”
眼見戲演得差不多了,眾將的情緒也都充分調動起來,趙普便扭頭對趙匡義說道:“事已至此,非你我可以左右,不若與眾位將軍約法三。”
對於趙普的建議,早就心知肚明的趙匡義自然不會反對,聞言連連點頭。趙普見狀,便又對眾將說道:“改朝換代、興王易姓,雖是順天意,更重要的卻是應民心。如今,節度使各據方面,若京城生亂,說不得會有那居心叵測者效仿張、李,行那謀逆之舉。若諸位將軍能夠嚴敕麾下軍士,禁止其肆意剽劫,保證京城人心穩定,則地方節度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如此,諸位將軍亦可長保富貴。不知諸位將軍以趙某所講是否在理?”
嚴肅入城紀律,這是題中應有之意,無論是趙匡胤的心腹親信,還是那些想借著從龍之功、利用這改朝換代的機會謀取富貴的非趙氏集團嫡系將領,對趙普的這個議均無任何異議,紛紛表示贊成。
隨後,趙普和趙匡義又與在場諸將約定了下一步、或者說是第二天的行動方案。一方面,趙普命衙隊軍使郭延贇秘密進京,與負責守城的楊光義、王政忠、許新生等人聯絡,以策應大軍入城。另一方面,趙普還安排了部分得力的嫡系將領,密切監視此時沒有在帳中議事的非嫡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