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四章 “黃袍加身”(一),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顯德九年陰曆二月二十八,剛剛經歷了巨大變故的澶州城漸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雖然南門及左近城牆的廢墟還沒有清理完畢,南門周邊百姓進出還受到一些妨礙,但城內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已然回覆到大戰之前的狀態——畢竟對於這些升斗小民來說,無論這天下姓柴也好、姓張也罷,與他們並沒有太大關係。他們更關注的是今天能否吃飽、明天能否穿暖。
小民百姓們不在意誰家坐天子,暫居節度府邸裡的趙匡胤和他的那班兄弟卻不能不關注這件事。這天中午,征討軍中趙氏集團的所有成員都聚集到了趙匡胤臨時住處的書房之內,商討一件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大事。而這件事的起因,卻是一道剛剛送來、現在正展示於桌案上的聖旨。
這是一道有關朝廷對此次平定張永德叛亂的嘉獎和賞賜,以及命征討大軍經過短暫休整後揮師南下,平定李重進叛亂的聖旨。按說,以現今後周的形勢來看,趙匡胤等人接到這樣一道聖旨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平定張永德自然要嘉獎、賞賜,而李重進那邊有意謀反也是證據確鑿,出兵平定也在情理之中。可在通讀了一遍聖旨,特別是仔細琢磨了一番聖旨末尾那段看似很尋常、很不起眼,有關命趙匡胤等參與此次平叛之戰的將領在南下途中進京面聖,接受官家封賞的內容後,卻令趙匡胤和他的那班兄弟們心中疑竇叢生。
大將外出征戰獲勝,班師回朝、進京面聖,這樣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若是仔細思之,卻會發現其存在的不合理之處。若平定張永德後,再無其他大的戰事,那麼召趙匡胤等領兵大將回朝自然是無可厚非——那時不讓眾將進京才會令人起疑。可如今卻是戰事未息,朝廷亦在同一道聖旨中命趙匡胤等人揮軍南下,去平定李重進叛亂。在這個時候,命負有指揮責任的大將們進京面聖,就不能不讓人覺得蹊蹺了。正所謂“兵貴神速”,在這種時候自然是部隊轉移的速度越快越好。即便朝廷有意犒賞三軍,以顯示朝廷的重視、官家的恩澤,最適當的方法也應該是派朝廷重臣出城勞軍,而絕不是讓大軍停下,等待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成的面聖活動——特別是在大軍回返京城再南下淮南明顯是在繞路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此有違常理的作法,自然會令趙匡胤及其一眾親信、兄弟戒心大起,全力防——這也是趙匡胤召集眾人商議的原因所在。
“叛亂未平,朝廷就讓咱們回京面聖、受封,其居心不問可知,點檢大人可要三思呀!”趙匡胤手下第一謀士趙普進諫道。
“趙判官所言甚是。兄長手握重兵,必朝廷所忌憚。此番平定張永德又令兄長聲威更盛,朝廷的疑心必然也會更重。此時將兄長及吾等眾人召回京城,朝廷絕對未安好心。依小弟之見,這京城絕不能回。”趙匡義在旁附和道。
“若就這般生硬的違背朝廷旨意,只怕也不妥當。”趙匡胤的得力干將之一、都押衙李處耘捻鬚說道,“朝廷旨意中明確要點檢大人及眾將回京,若是拒不回京,便是抗旨不遵。如此,豈不是給了朝廷打壓點檢大人口實。”
“便是抗旨不遵又如何?”趙匡義不服氣道,“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兄長領兵在外,自當以戰事重,豈可因朝廷一道毫無道理的旨意便置社稷安危於不顧,進而誤了討伐大計。況且,兄長如今手握重兵,就算朝廷真個有什麼不滿,又能對兄長怎樣?又敢對兄長怎樣?”
“趙都知此言差矣。”李處耘搖頭道,“如今點檢大人手握重兵,朝廷自然不敢與點檢大人正面衝突。可朝廷無力與點檢大人對抗,卻並不代表其就會甘心受辱,眼睜睜看著點檢大人成尾大不掉之勢;朝廷不敢正攖點檢大人鋒芒,卻並不代表其就不會去尋找外援,依靠朝廷之外的力量來對付點檢大人。”
“尋找外援來對付兄長?”趙匡義很在些不以然的說道,“當今天下雖群雄割據,可真正有些實力、又與中原毗鄰的不過江南那個只知吟詩作對、毫無治國領的草包李煜。漫說柴周朝廷能不能請得動這個死敵,就算李煜真的願意出手相助,以兄長如今的實力,江南那些軟腳兵又怎是我殿前司禁軍的對手。”
李處耘聞言卻再次搖頭,說道:“南兵羸弱,自然不是我殿前司禁軍的對手。可普天之下卻並非只有這一支兵馬可與點檢大人麾下大軍相併論。須知,這南兵雖弱,可有一支北兵卻是強悍無比。”
“一支強悍的北兵?”趙匡義聽了先是一愣,隨即便反應過來李處耘所指的是誰,當即一擺手,說道:“北平軍雖強,可其早已與我方達成默契,不會干預我方成就‘大業’。況且,以北平軍之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