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四章 終於反了,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相隔了四年多之後,朝廷突然宣佈要對駐紮於北平軍宣大、太原兩鎮的兵馬進行換防,並且還下令沿途各節度、州縣全力配合,保障大軍糧草、軍資的給,而自己的防區又是此番換防大軍北上太原、宣大的必經之路,任何一名地方藩鎮首腦遇到這種事情,都免不了多想一些。更何況原就心中有鬼,前段時間謊稱身體不適,只派自己兒子進京參加兩大慶典的昭義節度使的李筠了。所以,自打接到朝廷相關詔令時起,他的心中就開始起了別樣的念頭。
只是,有了去年與李煜從結盟到背盟,以及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自己當時違背盟約的決定無比英明的經歷,現在的李筠已經較之南征之戰打響以前沉穩、謹慎了許多。因此,雖然這會兒自己心裡的想法很多,可叫李筠馬上就此事作出激烈反應,甚至就此舉兵造反,他一時卻又下不了這個決心。一來,當初了避免引起朝廷的懷疑,在決定不履行與李煜同盟反周的約定後,李筠便以最快的速度將所轄兵馬遣還原有駐地,想要重新集結起來尚需一些時間。二來,此番北上的乃是純粹的“飛龍軍”兵馬,就算自己所能集結的兵力全部在手,想以三萬人馬對抗近一萬五千“飛龍軍”精兵也是毫無勝算的。特別是在尚不能確定朝廷此番調動兵馬就是要對付自己的情況下,如果倉促集結兵馬起事,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給把持朝政的北平軍諸“奸賊”以口實,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自己置於死地。
此時,李筠迫切需要一個瞭解朝廷近期動向、知曉京城局勢的人他出謀劃策,而被其派去京城參加慶典的兒子李守節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可問題是,在慶典結束之後,李守節便被以各種理挽留,不是被官家和太后召見,就是被朝中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邀請,以至直到這個月初十才離京返鄉。除非他這一路上除了吃飯、睡覺都在策馬狂奔,否則的話,按照行程計算,只怕其一行人還要落在朝廷換防大軍的後面抵達潞州。若等他趕回上黨城再做決定,那就什麼都晚了。思前想後,李筠經過一番權衡、考慮,最終還是決定做兩手準備。一方面,他暗中下令駐紮於昭義軍所轄各州縣的部兵馬立即秘密移師自己的治所上黨城,以備朝廷可能會對自己進行的突襲。另一方面,他又堂而皇之的下令轄區內各州縣全力籌集糧草,並以最快的速度輸送到上黨,以備朝廷確實只是調兵換防時,自己能有足夠的給養補給,不至引起朝廷的不滿和猜忌——同時,一旦自己真要起兵,這些糧草亦是自家大軍作戰準備的軍糧,可謂一舉兩得。
李筠在潞州這邊做著兩手準備,自京城匆匆而來的李守節卻真的是在一路打馬狂奔,希望能夠趕在朝廷兵馬進入昭義軍轄境、自己的父親尚未作出什麼過激或者出格反應之前,將宰相範質在邀自己飲宴時變相向自己透露的有關朝廷此番換防太原、宣大兩鎮兵馬虛,藉機削除昭義軍、殺雞儆猴,以震懾地方各藩鎮,日後削藩做準備實的訊息講給父親聽,併力勸父親一定要接受範宰相的建議,無論如何都要遵從朝廷的旨意,絕不能以武力相抗。
按範質的說法,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遵照朝廷旨意而行,頂多是沒了節度使之職,到京城來做個閒散“寓翁”,且日後一旦官家奪回朝政大權,李筠這邊還有東山再起、國效力的機會。而一旦與“飛龍軍”換防兵馬相抗衡,其結果必然是身死族滅,再無官家、大周效力的可能——宰相範質如今雖然已經不像以前那般權重,可作少數被穿越眾留下當標杆,一同處理朝政的忠於柴氏皇朝的大臣,其在朝中的眼線還是有一些的。再加上其官多年,政治嗅覺亦相當靈敏。此次穿越團隊欲以換防名,在李筠不遵朝廷隨後便會發出的詔令時,對其發動迅猛突擊的計劃雖然做得周密,可要想完全瞞過範質這樣頗具政治智慧與經驗的老臣卻也並不容易。是以,穿越團隊這邊才以朝廷名義下令換防,範質便敏銳的察覺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殺機。再加上官家、太后以及朝中一些大臣在北平軍諸重臣的授意下頻頻挽留身份不高且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的李守節,就更加堅定了範質的上述判斷,並將北平軍的目標鎖定在了昭義節度使李筠的身上。
於是,在看似隨大流性質的宴請李守節的過程中,範質便不著痕跡的在言語之中將自己的想法暗中透露給了對方,並希望對方能夠說服其父,不要違抗朝廷的任何詔令,哪怕那是北平軍諸人借朝廷的名義發的要其放棄昭義軍入朝官的矯詔,也要遵旨行事,切不可做那以弱抗強、以卵擊石的傻事。
建隆三年陰曆三月十七傍晚,李守節趕到距離上黨城不到百里的高平縣城暫歇。與此同時,“飛龍軍”南線叢集已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