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六章 蕭思溫終於動了,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待確認周軍是真的撤軍,而不是佯退實攻打算殺自己一個“回馬槍”後,曹繼筠一面留下部分親信繼續在城頭密切監視周軍動向、監視城上守軍,一面率領其他的心腹及親兵回到了已經被他當做臨時中軍帳的原固安縣縣衙,開始給自己的上司、南京留守蕭思溫寫急信。
在這封緊急救援信中,曹繼筠除了講述當天周軍攻城的情形外,還特別說明了自己對周軍火器的一些心得。他表示,周軍火器雖然犀利,會給對手帶來很大殺傷——這從方才城頭上只發生了十八次爆響,卻令遼軍死傷近百人的情形就能看出來。但是,周軍火器的使用似乎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搜尋最新更新盡在 一來,周軍火器似乎對天氣的要求比較苛刻,估計其只有在天氣晴好時時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一旦遇上今天這樣的陰雨天,其在使用上就會有諸多不便。據眼力出眾的兵士所講,真正向城頭攻擊的只有六座被周軍稱為火炮的武器,其他的三十餘座火炮在開始放置、準備後沒多久便突然停了手,隨後又被重新拆御、裝車,與周軍步卒一起撤回了周軍大營。而以今天周軍用火器攻擊了城頭十八次,便給守軍造成了近百傷亡的情形看,若是那三十餘座火炮也一齊使用,那麼即便按照一座火炮只攻擊三次來算,其對城頭守軍的殺傷也至少能達到四、五百人。這樣算下來,周軍那三十多座火炮如果一起攻城,不消多,只需每座攻擊十次,那麼自己這邊在城頭上的守軍只怕就所剩無己了。可令人奇怪的是,周軍手上擁有如此犀利的兵器,卻只用其中的六分之一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進攻,而將其他六分之五的火炮裝了又拆,並在己方佔據絕對優勢的情形下收兵回營,這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要知道,在這種情形下回營,不但會影響周軍兵士計程車氣,還會增加遼國守軍的鬥志。
而曹繼筠在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各種情形和因素之後,得出了一個連他自己都覺得意外的結論——周軍停止攻城的主要原因是天氣,從天而降的雨水嚴重影響了周軍火器的使用,令其不得不在示威似的向固安城頭進行了幾次只具有象徵意義的進攻後便收兵收營。換句話說,就是周軍的火器在陰雨天不能正常使用——至少是不能發揮出其全部威力。如果遼軍能夠巧妙安排,利用自己的騎兵優勢,在陰雨天對周軍進行突然襲擊,就很有可能一舉消滅其引以為傲的“神機軍”。那樣的話,不但可以扭轉開戰以來遼軍的頹勢,還可以沉重打擊周軍計程車氣,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來,周軍火器威力雖大,但操作複雜、攻擊速度較慢。數十名軍士需要耗用整整一盞茶的工夫才能安置好一座火炮。而以周軍三十六座火炮來計算,至少需要兩千人來操作。而今天在周軍炮陣之中的兵士絕沒有這麼多。因此,曹繼筠猜測周軍平時每座火炮所配備的軍士要比今天少許多。也就是說,其平時安置好每座火炮的速度自然也就要比今天慢許多。而今日安置一座火炮已經需要花費一盞茶的時間,那麼平時安置好一座火炮豈不是需要花費一頓飯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了。若果真如此,那麼只要遼軍能夠抓住有利時機,趁周軍剛剛開始佈置火炮之時,派出精銳騎兵對周軍陣列進行衝擊,便可以避開周軍火炮的打擊,重新將戰鬥拉回到遼軍熟悉的模式上來。在這種傳統模式之下,擁有騎兵之利的遼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佔據戰場的主動權。
而且,就算遼軍不能利用周軍佈置火炮時進行進攻,面對奔襲而來的騎兵,以今天周軍火炮的攻擊速度來說,即便雙方距離一、二里遠,其恐怕頂多也就有一次攻擊機會,而後便會成為遼軍騎兵的屠殺物件——哪怕對方火炮有步軍保護,這種回覆到傳統騎兵與步兵對戰的作戰模式,對以騎兵為主的遼軍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遼軍即使做不到百戰百勝,至少也能夠與對方殺一個勢均力敵,而不會重蹈當年漢軍在大堡戍城下全軍潰敗的覆轍——今日周軍火炮的威力終於令曹繼筠能夠理解當年“劉無敵”劉繼業(楊業)所率漢軍為什麼連敵人的面都還沒見到,就被對方的火炮打得潰不成軍的原因了。在他看來,今日若不是周軍火炮進攻次數極為有限,而自己又身先士卒,率令一眾親兵在城頭上押陣,只怕守城的步軍早就被周軍的火炮打得一鬨而散了——畢竟如果不是以前聽說過周軍有這種厲害火器,曹繼筠自己都可能會把火炮攻擊時的巨大爆響當成天雷、當成上天對自己的懲罰,並因此肝膽俱裂,再也生不出一絲鬥志來。
正是基於上面這兩個分析結果,曹繼筠在發給蕭思溫的求援信中,一再懇請自己的上司即刻發兵,利用這幾天天氣不好、接連陰雨,周軍火器不能很好的發揮其效力的時機,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