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二章 設計取雲州〔下〕,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進無路、後退無門,面對長矛大刀、強弓硬弩,想想車陣中那些數百步外便能取人xìng命的火器,再看看四周圍絕大部分都已經完全沒了鬥志的部下,高盛知道自己這次是著了對方的道,暗暗後悔剛才沒有聽從世叔阿剌的勸說,執意親自帶人來衝對方的隊伍。結果陣沒衝成,自己反而自投羅網的成了對方的甕中之鱉。只可惜,事已至此,再後悔也沒有用了。而且,以高盛的脾氣秉xìng、出身閱歷,此時他是萬萬不會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因此,在猶豫半晌之後,高盛最終嘆了一口氣,將手中的馬槊往地上一扔,滾鞍下馬,只等著對方來綁自己。主將既已下馬投降,親兵部下們自然沒有再堅持的理,也都跟著棄械請降。其中縱有個別原打算要死戰到底的,面對這樣的情形也就無心再做毫無意義的反抗,像其他人一樣當了這群半個時辰之前還不被他們放在心上的所謂“烏合之眾”的“幽州叛軍”的俘虜。
眼見對方主將及其一眾部下下馬投降,那名帶隊出陣的“保安軍”營長並未讓自己帶出來的這些手下動手綁人,而是向著車陣之內一招手。隨即,又有近二百名手中拿著繩索的兵士從車陣中湧了出來,將高盛及其部下一個個綁了個結結實實,押進了車陣。隨著最後一名出陣的兵士回到車陣之中,那些方才被放倒的車箱壁板重又被立了起來,整個車陣又恢復到了銅牆鐵壁、風雨不透的狀態。.
從高盛率兵衝陣、一路上未受阻攔、如入無人之境一般的殺到對方車陣近前,到他和他的親隨部下中計被圍、最終束手就擒,這一連串的經過都被後面的阿剌看得清清楚楚。眼見義兄唯一的兒子被敵軍包圍,阿剌是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飛到對方車陣近前去將自己的世侄救出來。可是,面對那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堅不可摧、威力無窮的死亡圓環,他阿剌就算是再著急也是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高盛下馬投降,被對方繩捆索綁的押進車陣之內。
不過,高盛被俘卻也令阿剌放下了最後的包袱。此前小半個時辰的衝鋒,契丹軍已然損失了兩三千人馬,而且以現在的情形來看,面對“幽州叛軍”那有如銅牆鐵壁般的車陣,就算再埋進去兩三千人馬也是無濟於事,除了白白犧牲士兵的生命之外,起不到任何作用。阿剌之所以一直沒有下停止攻擊的命令,主要是之前但有一絲救出高盛的希望,他便不能主動放棄。如今高盛既已投降,這最後的希望同時也是最後的牽絆便不復存在。因此,在高盛被押入車陣之內的同時,阿剌便當機立斷,下令全軍撤退,沿原路返回當初埋伏的那條山間穀道。
早已被敵軍犀利火器打得軍心不穩、鬥志不足的契丹兵聞令之後,自然是積極響應,掉轉馬頭便往不遠處的山谷入口處狂奔,以期能夠遠離那道死亡圓環、逃出生天。騎士們爭先恐後的衝進山間穀道,每個人都想著要趕快奔過穀道,踏上與穀道另一側出口相連、並直通長城的大路,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保持隊形、相互配合、相互支援,而是一窩蜂般的湧了進去。山間穀道原並不算太窄,如果按兩側山體的距離來算大約有七、八十步的樣子,如果以中間那條相對平坦的山路來算也有三、四十步寬。雖然契丹軍有七八千人,但若是整齊有序進入的話,不消半個時辰便能盡數透過。可現在契丹軍秩序大亂,毫無隊形可言,不但將中間的山路擠得滿滿當當,就連山路兩側直到山體的那部分也都擠滿了人馬。數千契丹兵你爭我搶、各不相讓,少不得會有一些騎士因擠撞而跌落馬下,甚至是連人帶馬一齊倒地,此又使得後面的人馬被絆倒了不少。隨著倒地的人馬逐漸增加,原還算通暢的道路立時被堵住大半。而後面的騎士卻仍然在不斷向前擁,結果不過一轉眼的工夫,山谷入口附近的山路便被堵了個水洩不通。
若只是擁擠倒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只要捱過了最初的混亂之後,在各級長官的彈壓與維持之下,隊伍總有恢復秩序的時候——畢竟敵軍都是步兵,讓他們依託車陣抗擊契丹騎兵尚可,若是讓他們出陣追殺對方,那麼就算他們手中的火器再犀利,失去屏障的步兵與騎兵對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問題是,車陣中的敵軍固然都是步兵、他們手中的輕武器固然因shè程原因不能對已經逃到裡許之外的契丹騎兵造成有效殺傷,但是一來契丹騎兵有七八千之眾,其前鋒到了山間穀道之上,後尾卻還在車陣左近,那些被落在後面的契丹騎士依然要承受輕武器的攻擊,這令他們非常急切的想要脫離危險地帶,從而不停的向前擠撞,試圖躲到人堆裡去,以免成車陣中敵軍的靶子。二來,車陣中的敵軍除了輕武器外,還擁有一種這個時代其他軍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