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乾坤大挪移,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十五年了。”
割讓了十五年,那現在就應該是遼穆宗應歷三年,後周太祖廣順三年,西元953年——張維信在快速的計算著,很快就從他被別的老師稱為年表資料庫的腦袋裡得出了這個結論。略微一思索,張維信決定再進一步確定下更具體的時間,又向那鍾員外說道:“在下等在回中土的路上遇到了大風浪,在海上漂了許多時日,這幾日在山中又轉迷了路,先生可否再告知某現在是何月何日?只因六月初十乃家祖祭日,在下不想錯過。”
“公子真是個孝順的年輕人,這時還能記掛著祖宗的祭日。”這位鍾員外顯然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今日是應歷四年四月十八,離六月初十還有些日子。”
終於搞明白了所有的日期,張維信鬆了一口氣,忙向那鍾員外拱手施禮道:“多謝先生。”
鍾員外忙扶住他道:“公子不必客氣。聽公子所言,汝等乃是自海外歸來?”這鐘員外似乎對海外二字很感興趣,“不知公子和幾位同伴怎麼稱呼?來的地方距此有多遠?汝等走了多久才到中土?怎麼只有三個人到此地,為什麼未見其他人?”
這鐘員外一口氣說了這麼一大堆,搞的張維信有點應接不瑕了。原本他只是想用海外歸來為藉口,好解釋眾人顯得過於怪異的打扮,卻沒有想到碰到個好奇心這麼重的員外。可是如果不解答這位員外的疑問,恐怕會使對方起疑心,畢竟對方是做過官的。雖然官不大,但是在這個年代得罪官員總不是個好事情。於是,提起精神,斟酌了一下語言,先通報了姓名,而後為這位多事的鐘員外編了一個很是曲折的故事。講述他祖上為如何避戰禍而造船出海,如何在海上遇風浪,如何漂流許久未見陸地,如何在水盡糧絕之際被一大島上的土著人所救,如何修養生息。而他們這輩人為了完成先祖遺願又是如何的不遠萬里迴歸中土,如何的也遇風浪險些命喪海上,如何的死裡逃生才得上岸,上岸後又如何因為迷路而在山裡轉了多日。直說得那位鍾員外唏噓不已,連呼“萬幸,萬幸”。最後張維信補充道:“在下等只是我們這條船上倖存者中的三人,還有十幾個同伴在山中等待我們探路的訊息。”
“原來如此。”鍾員外點點頭,又抬頭看了看天色,關心的問道:“不知公子的同伴離此有多遠?眼看天色將晚,如果離得較遠的話,只怕天黑前是出不了山了。”聽他這麼一說,張維信下意識的抬手要看錶,一轉念才想起這個動作不太合適,隨即把已經抬起一些的手臂舉到眉前,裝手搭涼蓬狀,看向天空。此時太陽已經有些偏西,估計已經是下午四點多的樣子了。以他們來時的速度,恐怕在天黑前是趕不回去了。而曾志林帶的手持電臺在之前就因為障礙物太多,已經不能很好的和團隊那邊通話了,現在距離更遠,估計根本就聯絡不上了。
正在思索辦法之際,一直沒說話的曾志林湊過來,低聲說道:“這段山路如果我自己走的話,在天黑之前是可以回去的。就算稍微晚點,我野外生存經驗也很多,不會有事的。要不然你和王峰留在這裡等到,我回去報信。”張維信想了一下,也只有這麼辦了。於是點點頭,說道:“只能這樣了,你只帶些食物以及防身武器和手臺輕裝出發,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回去後,把這裡的情況跟崤峻說清楚。無論那邊做什麼決定,明天下午.....兩點之前,你一定要趕回這裡來通知我們。”曾志林點點頭,把王峰拉到一邊開始卸揹包裡的東西。而這邊張維信則轉向鍾員外,試探著說道:“先生,在下這位同伴腳力很好,天黑之前趕回同伴那邊沒有問題。不過,在下怕是沒那個體力回去了,不知村上可有人家讓在下和這位留下的同伴借住一晚。”說著他一指正在邊上忙碌的王峰,有些不好意思的繼續說道:“只是在下和同伴因為船隻沉沒,身上只帶了些衣物和吃食,銀錢卻是和船一起沉入大海了。”
鍾員外聽他說完,哈哈一笑道:“公子不必為難,出門在外,誰沒有個一時之難。鍾某雖然不是什麼大戶人家,可家裡空房到是還有幾間。如果不嫌寒舍簡陋,便去我家住下如何?”
“如此多謝先生,在下就討擾先生一晚了。”張維信沒想到這鐘員外如此好客,忙施禮稱謝。
“公子不必多禮,這就隨某去吧。”鍾員外忙扶起張維信,轉頭又對旁邊的老者說道:“老孫頭,剛才說的那件事就算定了,等明天你讓兒子去找我,我帶他去見鎮上的莫鐵匠,讓他拜師學藝。這年頭有點手藝總不是壞事。”
“多謝鍾員外,明天我一早就讓他去。”那老者和他的兒子一個勁的給這鐘員外施禮道謝。鍾員外只是笑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