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牆上和屋頂上每隔一段距離都開了一個小洞,天光從中傾瀉下來,是以裡面並不昏暗。
磚窯內部,此時並無人在其中,只不過卻是填滿了茅草。
這些茅草給分成了一垛一垛的,每一垛都快接近屋頂了,摞得高高的,而放眼望去,這大屋中這樣的草垛,簡直是不計其數。而在屋頂之上,也是露天堆滿了不少這種草垛,一眼望去,還很是壯觀。
保守估計,這裡儲存的茅草,怎麼著也得在數萬斤之上。
甘河上有橋,不大的一座小橋,乃是用石頭和一些碎磚碎瓦打的基礎,形成了不少立在河中的橋墩,橋墩上面搭了不少石板,便形成了這麼一座橋。橋很簡陋,連欄杆都沒有,也不寬,最多可容兩馬並行。
甘河不算寬,也不算深,兩側的河岸也是比較的平緩。這樣一座橋已經完全夠用,因為素以日來,這邊就不怎麼有人經過,無論是孤店來的車隊,還是鎮河堡等地來人,都是從南過來,要過的是洢水河上那座橋。
那座橋很寬很大。
在橋的東邊兒,便是一條小路,乃是一座土路,很是簡單,不過是五尺寬,地面也只是夯實了而已。不過和周圍的雜草叢生相比,這裡明顯是一條平坦的路面。路蜿蜒向東,一直通向磚窯的方向。
這是磚窯的管事賈云溪帶著俘虜們修建的,透過這座橋,小路連線向了主幹道,方便日後運輸。除此之外,他還打了報告拿了條子,從木匠工坊中訂了二十輛獨輪車,以作日後之用。
在龐大磚窯主體的東邊兒,地面上的雜草已經全部被清除乾淨,地面也被的整理的非常平整,四面還圍了一圈兒一尺來高的土圍子。這片地面大約有五六十米方圓,倒是顯得頗為的闊大,這裡乃是日後晾磚的所在。磚坯打好之後,不能立刻入爐燒製,也不能在陽光下暴曬。通常是碼放的整整齊齊的,一層東西向橫放,一層南北向橫放,磚與磚之間留出足夠的空間,便於空氣的流通,碼放到差不多有人的胸口高了,然後在表面鋪蓋上一層草蓆,讓其陰乾。
陰乾之後才能入爐燒製,而這個過場,只能是看天吃飯,不好藉助外力,便是在後世,也是頗為漫長的一段時間。
磚窯南邊,則也是圈了一大片土地,這片土地比那片用來晾磚的場地更大一些,而且周圍都挖了一圈兒淺淺的壕溝。冬季寒冷,土地堅硬,深挖不易,因此這壕溝只有淺淺的半尺寬,半尺深,不過是為了方便認識知而已。
這一片被壕溝圈起來的地面,乃是日後用來取土的。
這塊兒周圍的土壤,含沙粒很少、極有黏性,很是細膩柔滑,抓在手中則是黏黏的沾手,這是上好的粘土。
地面上打了許多不大,但是很深的洞,這些洞打下去,便是為了探看這地下粘土的埋藏深度以及埋藏範圍的,這一片土地上,這樣的洞不在少數。
無論是青磚還是紅磚,實際上材料都是一種——都是由粘土用水調和之後支撐磚坯燒製的,之所以有青磚紅磚之分,不過是因為燒製的溫度不同而已。
粘土中含有鐵,燒製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製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則呈青色,即青磚。
這片地下,粘土藏量很是驚人,這也是當初為何把磚窯設在此地的原因。
從甘河東岸,有一條淺淺的壕溝通到這邊來,這壕溝圍著磚窯繞了半圈兒,然後便通到了一片亂石堆中。壕溝大約有三尺深,三尺寬,這會兒裡頭還是乾的。但壕溝的一頭兒與甘河相連,可以想見,一旦開春,冰水溶化,則這壕溝裡面也會通水。
而在磚窯的正北邊兒,乃是一片亂石荒灘,地面崎嶇不平,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的足有臥牛大小,小的卻是拳頭一般大,四處散落著。
壕溝盡頭便是消失在這裡。
這片亂石之間,則是搭建了一座營地。
營地依託著石頭建造了,周圍乃是一圈兒木頭柵欄,柵欄用的是高有三米,人小腿粗細的木頭,深深的打進了地裡怕不得有三尺來深,差不多每隔兩尺就有這麼一根,然後在這粗大的木頭之間,則是從上往下橫著釘了一排排木板。內側和外側各釘了一排,形成了中間一塊相當大的空間,因著地利的方便,柵欄靠下的空間裡,不少都填充了碎石塊。
營地大約是東西二十米,南北十五米寬的樣子,裡面頗為的空闊,從東往西一溜兒的建了三間長屋。這三間長屋與其說是屋子,不如說是窩棚來的更確切一些。南北長約十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