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5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南,北至今日之北冰洋。若是算上另外三個汗國,則東西近三萬六七千裡,南北兩萬餘里,幾乎橫絕了大半個亞洲,兵鋒之浩蕩,之霸道,幾乎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
幾千年間,互有勝負,但總歸,漢人還是始終牢牢的佔據著這片東亞版圖上最為富饒繁華的土地。
到了大明朝,洪武大帝雄才大略,驅逐蒙元,恢復漢家河山。之後永樂大帝五徵漠北,遷都北京,更是定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國策,之後數百年,從未更變過。
便是那個吊死煤山的末代皇帝,在最危急之時,也是未曾聽從臣下的勸告南遷。
在明朝之前,德勝門就有了,不過當時不叫這個名字,叫健德門。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攻入元大都,改稱北平,隨後將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並在北垣南五里新築土城垣,作為防範元軍反攻之用。
德勝門箭樓雄踞於四丈二尺高的城臺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簷歇山頂,面闊七間,後出抱廈五間,樓連臺通高十丈多。
德勝門箭樓,乃是整個北京城所有城樓裡頭除了正陽門之外最高的,正陽門城臺高四丈,城樓高八丈,通高十二丈。德勝門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總計八十二孔。
洪武四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筑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門仍稱“德勝門”。正統元年至四年,修建包括德勝門在內的內城九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此後,德勝門歷經修繕,直到後世。
後世德勝門城樓拆了,但是箭樓還留著,不過兩側的城牆都不見了,只剩下了那高大的城臺。依然巍峨聳立,乃是地標一樣的建築。德勝門內大街,從進了德勝門一直到往南,直到岔河上面的德勝橋。這段距離約莫有一里多長,乃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地段,兩側店鋪鱗次櫛比,各色都有,人來人往,可稱是摩肩接踵。其實這條街並非是筆直南北的,若是從地圖上看的話,就能發現乃是大體呈獻出東北西南走向,不過和南北直線中間的夾角很小而已。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五三一 廣化寺街
這條德勝門內大街,其實是夾在兩塊水面之間的,大約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長,東西二三百米寬的這麼一塊,西邊是積水潭,這兒後世叫做西海…而東邊就是什剎海,現如今什剎海還沒有前海後海之分,就是一大塊水面,統稱為什剎海。
此時的積水潭周圍還很是荒涼,而東邊的什剎海周圍,則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這裡已經是非常繁榮發達的一個商業區了。
街邊店鋪不知凡幾,其間高門大戶也是隨處可見。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摻雜其間,倒也是便有一番風味。
進了德勝門,沿著大街往南走上大約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條斜向裡往東南方向的岔路,這條街,名為廣化寺街。
廣化寺街,自然是得名於街上的廣化寺。
什剎海周圍寺廟不少,素有九庵一廟之說,這也是其得名“什剎海”之由的來。廣化寺地界兒,選的格外的好,就坐落於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便就是將什剎海後海和前海分開的銀錠橋,於紅塵俗世繁華中,竟是靜守佛國之寧靜清涼。
頗得大隱隱於市之神。
廣化寺始建於元,《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靈濟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在此寺住,發願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剎。
明朝初年寺廢,天順至成化年間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內府太監蘇誠之資助,重修後的廣化寺規模很是宏大。萬曆二十七年之彌陀會記碑載:廣化寺成淨土宗道場,住持圓環率眾舉行極為盛大之陀彌法會,盛況空前。
廣化寺街的環境相當之雅靜,街面不算是很寬,卻也足以容納三輛馬車並行,在北京城中的非主幹道中,這算是很不錯的了。街面都是用青石鋪成的,一塊塊青石鋪的很是平整,看著就給人一種乾淨清潔的感覺。而且看著很是嶄新,可見鋪上的時間不長。
街道兩邊乃是露著的下水道,而在下水道旁邊,則是每隔著一丈遠,便重了一株大榆樹,這些榆樹想來生長的年份已經很是不短,一個個高大粗壯,枝幹林立。可以想見,若是到了春夏時分,定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