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稅,也只是偶有折錢。元代科差雖行色銀,但積糧仍為谷粟實物。唯自明代一條鞭法實行以後,不僅差役全部改為銀差,而且田賦除蘇杭等少數地區仍徵實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其餘也均已一律改徵折色,即折為色銀。與此同時,賦役徵課也不再由里長、糧長辦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徵收,解繳入庫。從此,不按實物徵課,省卻了輸送儲存之費;不由保甲人員代辦徵解,免除了侵蝕分款之弊,使徵收方法更臻完善。

一條鞭法實行之初,效果還是很好的。

張居正此人性格酷厲剛嚴,又趕上了好時候——萬曆皇帝剛即位的時候不過是個十歲幼童,又懂得什麼?一切大權都操持在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馮保、太后李氏手中,而馮保是張居正的忠誠政治盟友,李太后也對張居正青眼有加,甚至有傳聞稱她和張居正頗有私情。

這一系列的巧合造就了一個大明煌煌二百六十年之第一權臣。

一個一條鞭法,清釐出被各地士紳隱瞞的土地兩億八千萬畝!

怕是也只有他,敢生生撼動天下所有的鄉紳地主,要知道,那些鄉紳地主的背後,站著的,可是大明朝所有的官員。

也就是說,他與天下士紳為敵!

在明朝這個文貴武賤的朝代,這幾乎就是以一人之力,力抗天下。

一條鞭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大明朝,任何初衷是好的東西,幾乎到了最後都要變成一塌糊塗。比如說軍戶制,比如說開中法,比如說一條鞭法。

其初衷是在均平賦役,蘇解民困,在一條鞭法實行之初,確曾起到革新舊法之弊之作用,也受到小民們的歡迎。

“自條鞭之法行,則夏稅、秋糧、均徭、帶徵,確有定額。里胥無由飛灑,奸豪無從規避,簡易均平”,“父老於是無親役之苦,無鬻產之虞,無愁嘆之聲,無賄賂侵漁之患”。總體來說就是地方上巧立名目的由頭少了,甲長糧長小吏侵吞百姓的現象少了。

但是這種現象並未持續多久。

一條鞭法施行後,來自相當高層次的舊的攤派並沒有消除,比如說布政使司,府衙這一層次的攤派,還是少不了的,沒有達到消除雜役之害目的。“條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撓民殊甚”。

而且那些奸猾狡詐的胥吏們很快也發現,一條鞭法可以鑽的漏洞很多,可以依附其上,撈取到比原先更多的好處。

比如說官商勾結,壓低糧價,比如說火耗的徵收。

後來一條鞭法為什麼推行的那麼快?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

是因為地方的官吏和鄉紳地主們發現,一條鞭法中除釐清天下土地那一條冒犯了他們的利益之外,剩下的幾條,反而會讓他們撈的更多。

蓑衣渡有三百多戶人家,其中大約七成的繳納銀子,而剩下三成,則是繳納糧食。

這麼巴掌大的地界兒都要分成兩類,也實在是很奇葩了。

要交銀子,可是又沒銀子,怎麼辦?只好去賣給糧商。往常蓑衣渡的百姓們都是三五戶成群的,去縣上鎮上的糧店裡賣糧。靠著一條洢水河,蓑衣渡的水土條件要比其它地方好得多,幾乎不會受到旱災的困擾。而沒了旱災之困,也就不用擔心蝗災,雖然小冰河時代依舊,但是每年總能有些收成,但也僅僅是比那些流離失所或者是被官府逼反的百姓好那麼一點兒而已。

先被糧商盤剝一次,然後再把官府盤剝一次,基本上剩下的也就是勉強餓不死罷了,想添置一件兒新衣都是痴心妄想。

結果今年他們去了之後,糧店給出來的價格讓他們目瞪口呆——五錢銀子一石。

明朝末年糧價一路飛漲,糧店收購百姓的糧食價格也就不斷的上升,這些百姓們記得清清楚楚,去年還九錢銀子一石呢!而且來多少要多少。

明明今年光景也不怎麼樣,比去年更差了,怎麼就掉到五錢銀子一石了?這還能活麼?

他們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市場調查,卻也不傻,於是幾個人分頭去打探了一下,得到的結果讓他們都傻了——收是五錢銀子一收,賣是四兩銀子賣出去!

這一下,這些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的老實莊稼漢子們都憤怒了。不求你給多高的價兒,跟去年一樣總成吧?

於是他們便乾脆在路邊擺開攤子,直接賣糧食,壯著膽子打出了一石一兩五錢的價格,結果沒想到遭到了那些城裡人的哄搶,可是把他們給樂壞了。

結果沒半個時辰,糧店的打手便趕到了,把他們一陣暴打,當場給打折了腿的就有仨。過了沒一會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那年還好嗎

上網找工作

有道昏君

炒作

安辰一若

散發弄舟

鳳在蒼穹

閃啊閃

撞破殘疾學霸的秘密後

罄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