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重生1998 下,暖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稍稍活動了下雙手十指,習慣性地靜了片刻後,朗朗開始演奏起了這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朗朗的演奏風格仍然是那麼張狂和充滿**,雖然這曲子在一開始都是很靈巧的單音,但朗朗那招牌式的雙臂的大動作加上身體的大幅擺動,還是顯示著他對力度層次的要求。而那臉上痴迷的神情,卻在顯示著他此刻是多麼投入。

對於朗朗演奏時略顯誇張的表情,一直是樂迷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喜歡朗朗的人很欣賞他的這種表情,認為是對音樂的全情投入。不過也有很多人批評說,朗朗過於做作。當然,現在的朗朗遠遠沒有達到那麼有名的程度。

格拉夫曼站在鋼琴旁邊,左臂隨意地撐在鋼琴的背板上,目光落在朗朗在琴鍵上四下飛舞的雙手上,時而抬起頭看著朗朗的面部表情。對於朗朗的誇張表情,格拉夫曼倒是沒有表現出不滿,可見他還是比較認同朗朗這種演奏方式的。對於這一點,陸維也覺得沒有什麼,畢竟美國人的個性大多數都是熱情而奔放的,這一點不但體現在他們的做人上,同樣也體現在他們的音樂上。

這《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形式是鋼琴與樂隊。由於音樂教室現場並沒有小型樂隊的配合,也沒有播放交響樂地伴奏錄音。因此朗朗的演奏咋一聽上去,會顯得時斷時續。不過在教室中坐著地都是對音樂十分了解的學生。自然知道朗朗的一些停頓,是在等待著樂隊部分的時值。有地時候這裡的時值特別長,如果沒有參照的話,便很不容易把握準確。因而經常可以看到朗朗在不彈的時候,嘴裡還在不停地**叨著什麼,身體還跟著有節奏地擺動,陸維知道。那是他在輕輕哼唱著樂隊的節奏。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音樂主題取材於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第24小提琴隨想曲,但其作卻是俄羅斯的著名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這就必然使得這狂想曲帶有明顯地俄羅斯民間音樂風格。全曲在單一的音樂主題上,一共進行了24次變奏,可以說是極盡炫技之能事。這作品雖然不是拉赫馬尼諾夫所有作品中,最難的一。然而在知名度上,卻遠遠過他的其他作品,甚至比鋼琴界公認的最難演奏的“拉三”還要出名。正如一位音樂評論家據說:假如拉赫瑪尼諾夫所有的音樂都被世界遺忘了,最後剩下的也會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看著朗朗的演奏,鋼琴旁邊地格拉夫曼,也偶而跟著打著手勢,甚至會跟著模唱樂隊地部分,看上去顯得是那麼隨意,絲毫沒有一位老師的架子。然而那些在底下看著地學生們。卻絲毫沒有在意這個。陸維注意到,幾乎每一位學生。此刻臉上都是一副專注的神情,認真地看著舞臺中央正在演奏地朗朗。這樣的情形。讓陸維再度在心中感嘆了一番,看來柯蒂斯音樂學院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確是有其不凡之處,單看這高度的自覺性,就能夠看出來,能夠坐到這兒的學生,每一個都不是泛泛之輩。當然,陸維也知道這所學校招生之嚴格,每年僅5的入學率,使得在這裡求學的難度,甚至高於哈佛、劍橋等這樣的世界知名學府。

將近三十分鐘的演奏,朗朗手下的音樂,始終如同行雲流水一般,不見一絲生澀,當最後一個主題的變奏在朗朗手下結束時,靜寂的音樂教室裡響起了一陣掌聲。而雖然是課堂,朗朗仍然表現出了在舞臺上一樣的禮貌,起身向教室裡的同學們鞠躬示意,隨即在格拉夫曼的示意下,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不長的一段路,朗朗卻迎接了無數崇拜的目光。柯蒂斯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在這裡,所謂的民族、種族歧視幾乎不存在,無論你是黃種人、黑人或是白人,只要你有足夠好的技術,就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反之,就算是你有再顯赫的背景,再多的金錢,在這兒也得不到別人的崇拜。

同學生們的熱情反應相比,格拉夫曼的臉上卻顯得十分冷靜,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謝謝朗朗的演奏,便再沒有其他的了。隨後,他再次坐到了鋼琴旁,開始了對這曲子的講解。

格拉夫曼的講解很簡潔,但每一句卻都切中要害。在他講了不長時間後,陸維就驚訝地現,格拉夫曼剛剛講的,幾乎包括了朗朗剛剛那近三十分鐘演奏的每一個關鍵的細節。大到樂曲風格的把握,小到一個樂句的層次與力度控制,格拉夫曼都可以輕易地講出來。當然,如果僅僅是這一點,還不足以讓陸維感到驚訝,他真正吃驚的,是格拉夫曼每講一處技術難點,總會隨手在鋼琴上彈上一段兒,而切入點,幾乎是包含了整個樂譜中的每一處細節。而無論是在哪裡,對於樂譜上所標記的力度、度、表情等等要求,格拉夫曼總是能夠無比精準地講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