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季羨林自選集: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翻譯理論,其中故意標新立異而實則缺乏真貨色者也不在少數,這同文藝理論和語言理論等等,頗有類似之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回到祖國(39)

6�《東方文學的研究範圍和特點》

本文原系《簡明東方文學史》的緒論,收入《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時,改今名。

這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大體上代表了我在一九八六年前後對整個東方文學的看法。

我先講“東方文學的範圍”,回答“什麼叫東方文學”這個問題。東方,最初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但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時代不同,典籍不同,“東方”的涵蓋面也就不同。後來又添上了一個政治概念,“東方”成了被侵略、被剝削的代名詞。此外,還要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學者寫的東方什麼史中一般不寫中國。中國不是東方大國嗎?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加入中國,則篇幅必然會大大地擴大,而且有關中國的專史,數量極大,不必再擠進東方什麼史之類的書籍中,爭一席之地。

接著我講了東方文學的特點——內容和發展規律。我認為,文學的特點決定於民族心理素質和語言文字等表達工具。我把世界文化區分為四個文化體系:

一,中國文化體系;二,印度文化體系;三,波斯、**文化體系;四,歐洲文化體系。

一直到今天,我仍然是這個看法。不過,對第三個文化體系的名稱,我曾改變過幾次,目的是為了更確切、更全面,這一點我在下面還會談到,請注意。我認為,在這四個文化體系中,前三者屬於東方文化體系,最後一個是西方文化體系。這也決定了東方文學的範圍。這個想法,上面已經多次涉及。

我在本文裡引了嚴復的看法,又引了古代《宋高僧傳?釋含光傳》的《系》中的說法,這些說法都能自圓其說,有一定的深度。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又有人討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問題,這裡的“西”有時指的是印度,與後來一般的用法稍有不同。接著我談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規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以本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為基礎,根據逐漸形成的文化特點,獨立發展。第二,接受外來的影響,在一個大的文化體系內進行文化交流。大的文化體系以外的影響有時也會滲入。第三,形成一個以本民族的文化為基礎、外來文化為補充的文化混合體或者匯合體。

上面我講的是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問題,文學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發展的規律不能脫離文化發展的規律。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的發展,也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根據本國、本民族的情況獨立發展。第二,受到本文化體系內其他國家、民族文學的影響。第三,形成以本國、本民族文學發展的特點為基礎的或多或少塗上外來文學色彩的新文學。上面講的文化和文學的發展三步驟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而已。

下面我講到文學的表達工具,也就是語言文字。我在這裡提出來了一個觀點:內容與形式的矛盾是推動文學發展的動力。這個觀點正確與否,先不去管它。我只講一講在一九八六年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哲學界以及一般的學術界,大興“矛盾”之風,認為一切事物的前進的動力,都是矛盾。倘無矛盾,則一切都要停滯。我也莫名其妙地成了“矛盾派”,所以才產生了這個觀點。我對哲學本無興趣,後來時移事遷,我沒有再繼續思考這個問題。我現在懷疑,我這個觀點是時代的產物。我不妨把我在本文中舉的例子說上一說。我說,在遠古的時候,人類的思想感情比較單純,表達思想感情的形式是四言詩,這也就足夠了。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人類的思想感情也日益複雜化起來,表達的形式也多樣化起來。統而言之,簡而言之,我所謂內容與形式的矛盾,就是這個樣子。現在,連我自己也沒有把握,我這個“理論”是否能站得住腳。

回到祖國(40)

我在下面用相當長的篇幅,討論了詩歌的格律問題。我在這方面是一個保守派。我從來不是什麼詩人,但是,對詩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標準。對當今國內外的某一些詩歌的創作和理論,特別是所謂“朦朧詩”,我頗有點不敢苟同。這些詩歌,我一大半看不懂;看懂的一點,則覺得膚淺,故以艱深文淺陋。他們的理論,我也是大半不懂;懂了的一點,則覺得同樣膚淺,也是故以艱深文淺陋。總之一句話,我認為,詩歌必須有形式,必須有格律,格律的形式可能因語言文字的不同而大大地有差異;但是必須有,則一也。我的“理論根據”實在非常幼稚。我認為,文學藝術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奪愛,總裁壞到剛剛好

妖千千

寂寞吸血姬

南方網

女beta的星際悠閒生活

哈密瓜的夏天

王者歸都

趙成風夏冰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