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季羨林自選集: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抄梵文原文,每行十一個音節;再抄宋法賢譯的《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譯文為每行七字;最後抄每句十一個字(音節)的漢譯本。西夏文和藏文譯文沒有抄。那是另外一個研究課題。
三、關於《般若經》的起源地的問題,有兩種說法:一是南方,一是北方。南方起源說,論據多,似乎佔了上風。我總共引用了八種漢譯佛典,從三國一直到唐,基本上都說,《般若經》起源於南天竺,然後向西方、北方等地擴充套件。我在這裡提出來了一個大膽的說法:《般若經》有象徵意義,它象徵著新興大乘佛教思潮。它的流佈情況就是原始大乘的流佈情況。
我細讀上面講的八部譯經,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問題,主南方說者利用這些資料,有一個共同的疏忽。這八部經都說,佛滅度後《般若經》傳至南方。佛滅度前怎樣呢?它當然不會在南方,而是東方如來佛*傳教的地方。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大乘起源分兩個階段:一原始大乘,一古典大乘。前者只能起源於東天竺。
關於大乘佛教起源問題,中國學者呂澂的說法頗有新意。他認為,大乘佛教的起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主智的大乘佛教,也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教起源於南方。第二,主情的大乘佛教起源於北方,受希臘、波斯等地的影響,主張祈禱、他力往生等。我個人認為,大乘的起源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內因和外因都起了作用,但還應該分為原始大乘與古典大乘兩個階段。
四、關於《寶德藏》的語言特點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此經是用“佛教混合梵語”寫成的。我在本書中,在上面,已經多次提到這種混合梵語。在此經的混合梵語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它沒有東部方言的殘餘;第二,它有…a m ?〉o,u的現象,而這種語言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