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空白協議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人索性放下手中的活,開啟了話匣子,“外孫磊磊學習不上路,成績差不說,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櫃裡摸錢,田裡放火,剪同學頭髮,喊老師綽號,提起他我就頭痛。是頭十足的‘野牛’!一年上頭來找我告狀的人沒斷過。
“爹孃在家,他們就好些,真是一群小精怪。有什麼辦法呢?
“三家的小孩子,畢竟不是一個屋裡出來的,又都是男伢,平常總是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雞犬不寧。小孫子甚至以‘主人’自居,動不動就對其他幾個說:‘不要你在我屋裡住。’
“有一次,四個小傢伙在屋裡玩球,因兩句話不合,大孫子梭梭就打了大外孫磊磊一個嘴巴,四個人當即滾成一團。打得兩個人都出了血。手心手背都是肉,看得我心裡直打戰;生怕打出個好歹來,背不起責任。
“晚上做夢都在跟他們磨牙,不知幾時是個頭啊!”
寫在老人臉上的是一臉的茫然。
“辛苦嗎?”看著她那雙正在脫皮、粗糙得像松樹皮一樣堆滿皺褶的手,我問。
“不辛苦是假的。晚上都不敢睡死,冬天的話,起床蓋被子都要好幾趟!早上五點多就得跟他們準備早飯,洗衣,下田。有時候他們哪個逃學了,我還得找人去把他們找回來。”
“下田?”
“是啊。趁還能動,種了兩畝呷飯谷!”她說;“靠崽女吃飯靠不了。崽女在外也不容易,搞不了幾個錢。掙的那倆錢,光給孫伢子讀書就讀沒了!唉!幸好身子還硬扎。”
代管,一個沉甸甸的話題(2)
“幸好身子還硬扎”!兒女們出門五年來,老兩口都是自己上山撿燒柴,下田種地,做飯洗衣。老人用孱弱的身子支撐著缺少支撐的三個家。
“他們出去,我們不反對,多搞點錢,免得總是借錢過日子。只是兒子在家,媳婦在家,我們就好些,有爺有娘照看自己的伢子,就好一點。再說,我們對他們不好教育,像書上的題目,他們問我,我曉得個鬼……”
老人說完這句話,有些無奈地笑了。蒼老疲憊的笑容,留在我心中的,是拂之不去的痛。
開啟作家張步真新近貼出的博文,在《青壯打工去,收禾翁與嫗》裡,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狀態可見一斑:
我去的時候正是“三秋”季節,也就是秋收、秋種、秋管。這真是巧了,不論是楊林、石壩,還是龍門,凡我走訪的人家,無一例外地年輕人都出門了,家裡就留下老頭老太太。我家所在的楊林鄉新溪村峽口壩,共十戶,39人。目前在家的只有12人,其中學齡兒童2人,另外27人外出打工,分別在深圳、浙江、上海、長沙等地。組裡的四十多畝水稻,就靠這十位六十多歲的老頭老太太,用螞蟻啃骨頭的方式,一把一把地收回來。有一位七十二歲的老人,幾年前中風半身不遂,也拖一把小木椅,挪著身子下田,用一隻能夠活動的手,幫著老伴收稻子。而湘鄉石壩村的親戚,他家是四代同堂,兒子、孫子外出打工,收稻子是六十多歲的父母親作主將,而兩位八十多歲的老祖父和老祖母,也要幫著曬穀看場。過去三秋季節,農村學校放農忙假,讓中小學生回來幫助秋收秋種,現在講究教學質量,學校不放假了。這些老頭老太能把稻子收回來已屬不易,至於傳統的秋種,比如,種油菜、小麥、蠶豆……就無暇顧及了。
在中國農村,本應該受到公共財政大力支撐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農村老人目前只能依靠子女來養老。從表面上看,青壯年的外出務工本應有助於提高其經濟上贍養老人的能力,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本應”遠沒有轉化為現實上的供養水平。我們看到的情況更多是,青壯年的外出帶給老人的,是負擔的加重和生活質量的下降。在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均外出的情況下,很多老人不僅要一切自理,還要承擔起撫育第三代的重任,有的是一至兩個孩子需要老人照顧,多的達到六七個孩子與老人生活在一起,這明顯超出了他們的負擔能力。
在農村,“身子還硬扎”的爺爺奶奶是孩子的福氣,更有許多被迫擔負著監護職責的老人,連自理都難,又遑顧孩子。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在大多數祖孫相依為命的家庭裡,老人的生活質量都很差,遇到身體不適,只能是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死在家中多日後才被人發現的事件也偶有出現。再者,老人含辛茹苦一輩子,對子女也有感情的需要。而留守兒童太小,與老人的關係更多的是上下之間的管與教,不能形成平等的情感上的互動和交流,這使得大多數的留守老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