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部分,重生之抗戰悍將,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班子,成為史迪威率領赴華的全部美國軍隊。
出發之前,羅斯福總統於2月9日中午親自召見了史迪威,他總喜歡錶現得比別人更瞭解、更重視、更關心中國,丘吉爾對這一點有很深的感觸,其實這主要是美國的戰略需要。羅斯福曾對他的兒子說:“如果中國人屈服了,你想想那會發生什麼?那會有多少個日軍師團騰出手來,他們會攻佔澳大利亞,唾手可得地奪取印度,直接衝向中東……。那將是日本和德國的大規模鉗形攻勢,他們將在近東的某個地方會師,徹底切斷俄國的對外聯絡,把埃及孤立起來,封鎖地中海的全部航道。那時候美國還能幹些什麼呢?”
史迪威是第一次與總統會面,但他並不為此感到榮幸,因為他對羅斯福沒有什麼好感。史迪威傾向於共和黨人,對這位民主黨的總統懷有政治上的牴觸情緒。同時,羅斯福是海軍出身,史迪威認為他總是“把海軍視為掌上明珠,而把陸軍當作後孃養的”。此外,羅斯福誇誇其談,從不容別人插嘴的習慣,也使沉默寡言,絕不多說一句廢話的史迪威感到無法接受。
他們這次20分鐘的會面像往常一樣,由羅斯福滔滔不絕的談話壟斷了幾乎全部時間。史迪威覺得他講話的樣子像是對選民發表政見演說,是“漫無邊際的奢談”和“一大堆空話”。羅斯福並不想聽聽史迪威的看法和建議,也不想了解這位史汀生和馬歇爾十分賞識的陸軍將領。本來他們兩個人對中國是抱有共同的目標和願望的,如果他們加深一點兒互相瞭解,或許能夠在對華問題上達成更加一致的基礎,但是,這個機會失去了,這給史迪威的赴華使命留下了嚴重後患。
史迪威好不容易找個空子,向羅斯福問了一句:“總統是否有信要帶給最高統帥?”事先他透過史汀生向羅斯福提出了這一要求,希望羅斯福能給最高統帥寫一封私人信件。顯然,羅斯福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搖搖頭,稍稍停頓了一下,想找出幾句振奮人心的話來結束他們的會面。他說:“告訴他,我們永遠支援中國的事業,我們一定會堅持到底,直至中國收復全部失地。”
兩天以後,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飛機離開華盛頓,開始了飛向中國的航程。
史迪威乘飛機離開美國之後,於2月21日晚飛抵埃及首都開羅。第二天,飛機在開羅加油、保養,史迪威則利用這個機會,去美國駐埃及的軍事代表團瞭解非洲的戰場形勢。此時,英軍在埃及的戰況正急轉直下,處於不利的態勢。在上一年11月,英軍從埃及向利比亞境內的德、意軍隊發動攻勢,但很快就被挫敗。1個月前,隆美爾率領德意聯軍開始反攻,英軍節節潰退,損失慘重。
聽到這個情況,史迪威不由得眉頭一皺,心裡一陣悸動。幾天前,他剛剛接到訊息,新加坡的英國守軍8萬餘人於2月15日繳槍投降,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入侵緬甸的日軍,也於2月9日突破薩爾溫江,正在向錫唐河一線推進。一旦日軍佔領緬甸,下一個目標就是印度。如果日軍攻下印度,德軍佔領埃及,那不就要出現軸心國東西對攻、打通歐亞的鉗形攻勢了嗎?史迪威既感到焦慮,又感到困惑,“我的天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世界正在崩潰嗎?”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華使命的艱鉅性和緊迫性。在同盟國的戰略全域性當中,推動中英合作,確保緬甸無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只有守住緬甸,才能保證美國的租借物資大量運往中國,使中國戰場更有效地牽制住日軍,減輕太平洋上的壓力;只有守住緬甸,才能阻止日軍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國被德日軍隊攔腰斬斷。但是,在日軍攻勢極為兇猛,同盟國節節失利的情況下,要守住緬甸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飛機從開羅起飛以後繼續東行,經巴格達、沙迦、卡拉奇等城市,於2月25日中午到達印度首都新德里。
就在史迪威到達新德里之前,最高統帥攜夫人對印度進行了十幾天的訪問。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勸說英國人改變對印度的政策,允許印度在戰後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地;另一方面,則是遊說尼赫魯、甘地等人,勸他們暫時放棄爭取完全獨立的激進主張,與英國人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這兩方面都不肯作出妥協,蔣介石居中調停,勉強達到了目的。這期間,英國人的頑固態度,更增添了他對這個老牌殖民帝國的強烈不滿。
史迪威到達新德里的當天下午,出席了英印軍總司令部召開的會議。總司令部大樓氣勢慶宏,足可以裝得下整個美國陸軍部;會議室裡坐滿了佩戴著中將、少將、准將軍銜的英國軍官,足可以指揮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