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失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六十一章 吳三桂的想法(1),謀明天下,風中的失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上的聖旨抵達薊遼督師府,讓祖大壽、金國鳳、吳襄和吳三桂等人都感覺到吃驚,廖文儒和劉寧等人倒是平心靜氣。
調動登萊新軍以及遼東邊軍進入中原剿滅流寇,這樣的命令兵部下達敕書即可,完全不用皇上下旨,由此可見皇上和朝廷對於登萊新軍和遼東邊軍的重視。
聖旨要求調動一萬登萊新軍和遼東邊軍,入關參與剿滅流寇的戰鬥,而且指定山海關總兵吳襄親自指揮,親自領兵入關作戰。
在聖旨抵達遼東之前,吳宗睿已經召見吳襄,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吳襄回到山海關之後,迅速開始了對駐守山海關近五萬軍士的甄別,這個過程登萊新軍沒有參與。
吳宗睿本來打算讓吳三桂也回到山海關,他已經預料到了,此番朝廷肯定會要求吳襄親自領兵入關作戰,上一次朝廷調遣遼東邊軍,有意讓吳襄領兵,但吳襄沒有參與,這可能得罪了朝中的權貴,而這一次讓吳襄領兵入關作戰,最終的結果只有兩點,一方面是拉攏吳襄,由皇上和朝廷完完全全的掌控山海關這個重鎮,另外一方面,若是吳襄不願意徹底效忠皇上和朝廷,則會遭受到嚴厲的懲戒,以震懾遼東的官吏,重新樹立皇上和朝廷在遼東的權威。
之所以選擇吳襄,大概是因為吳襄曾經因為大淩河城之戰敗逃,遭遇到朝廷的懲戒,而後朝廷恢復了吳襄的職位,讓吳襄感激涕零。
其實吳宗睿也沒有打算徹底拉攏吳襄。
吳襄是老狐狸,或者說是牆頭草,哪邊有勢力就投靠那邊,歷史上的吳襄,在李自成攻陷京城之後,馬上就投靠了李自成,而且給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寫去信函,要求吳三桂歸順李自成,遭遇到吳三桂回信駁斥,說吳襄應該要保護皇上和京城,應該與皇上一道殉國。
吳襄的能力也值得商榷,崇禎四年大淩河城之戰,吳襄率領大軍馳援,發現後金韃子戰鬥力強悍,私自逃離,置大軍於不顧,導致馳援的大軍全軍覆沒,也正是因為大淩河城之戰的表現,吳襄被免去總兵的職務,險些被投入到大牢之中。
這樣的人,吳宗睿是不屑一顧的。
雖然吳三桂在歷史上的名聲很不好,先後背叛大明王朝和大清國,兩次造反,但是從作戰能力方面來說,吳三桂是遠遠強於吳襄的。
所以聖旨要求山海關總兵吳襄領兵進入中原剿滅流寇,吳宗睿不會反對,相反,他還會支援皇上做出的決定,將意志不是很堅定的吳襄請出遼東,派遣自己的心腹駐守山海關。
經過短暫的商議,吳宗睿做出了決定,讓山海關總兵吳襄,暫時率領一萬遼東邊軍,馳援中原,參與剿滅流寇的戰鬥,若是兵力不足,薊遼督師府還會派遣軍士馳援。
同時,吳宗睿做出了關鍵性的安排,讓劉寧率領一萬登萊新軍將士,進駐山海關,以萊州總兵的職銜,接管山海關所有的事宜,而劉寧需要做的最為關鍵的事宜,就是對駐守山海關的遼東邊軍進行甄別,凡是經過甄別不合格的軍士,一律派遣到中原去作戰,當然這些進入中原作戰的遼東邊軍軍士,再也不可能回到遼東了。
一旦甄別的事情結束,劉寧就要開始兼併遼東邊軍,將其完全融入到登萊新軍之中去。
整個的遼東,除開駐守在山海關的遼東邊軍,其餘地方基本不存在遼東邊軍了,祖大壽和金國鳳麾下的遼東邊軍,早就融入到登萊新軍之中。
駐守山海關的吳襄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一萬遼東邊軍軍士也已經集結完畢,吳宗睿命令抵達的時間,就是吳襄領兵出發的時間。
其實吳襄求之不得,希望能夠領兵進入中原作戰。
雖然駐守山海關的遼東邊軍,依舊在吳襄的掌控之下,但因為吳宗睿出任薊遼督師,吳襄麾下的軍士收斂了很多,不敢在遼東胡作非為,曾經有數十個軍士,在京畿一帶百姓進入遼東謀生的時候,搜刮錢財,遭遇到薊遼督師府毫不留情的懲戒,這些軍士無一例外被斬首,此舉極大的震撼了其他的軍士,不管怎麼說,命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生命,什麼都沒有了。
吳襄率領大軍進入中原作戰,那就不好說了,戰鬥廝殺的過程之中劫掠錢財,誰也說不起話來,而且吳宗睿對於這方面也沒有提出什麼要求。
對於流寇的戰鬥力,吳襄是不屑一顧的,認為流寇不配稱為他的對手,只要遼東邊軍進入到中原,一定能夠徹底打敗流寇。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馳援的大軍,原則上是不會打亂建制的,這就預示著進入中原作戰的遼東邊軍,依舊在吳襄的直接指揮之下,五省總督熊文燦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