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失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章 利好訊息,謀明天下,風中的失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到廂房,吳宗睿告訴親衛隊長,不準任何人打擾,同時命令所有親衛都做好準備,翌日一大早卯時準時出發,前往遼東。
歷史上的張至發,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錄,《明史》對其評價就是平庸,這也難怪,張至發接手溫體仁出任內閣首輔,自崇禎十年至崇禎十一年,其擔任內閣首輔的時間不過一年多,完全遵照溫體仁處理政事的手段和手法,沒有絲毫的變革,實實在在的說,張至發的能力比不上溫體仁,其出任內閣首輔,有著完全的自知之明,所以他不會有任何的變革方式。
穿越的吳宗睿,體驗到了明末朝中爭奪的激烈,對於張至發是另眼相看的,他認為張至發一點都不平庸,相反,張至發有自知之明,知曉自己的斤兩,也知道皇上對於溫體仁是懷有留戀之心的,所以在署理政務的時候,完全遵照以前的辦法。
朝中的爭鬥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不管是浙黨、齊黨、楚黨,還是東林黨、復社,都是蠢蠢欲動,時時刻刻都想著掌控權力,這其中的東林黨和復社,籠絡的人員是最多的,要不是穿越的吳宗睿,給予了東林黨和復社沉重的打擊,此刻怕已經是東林黨和復社的天下。
大明朝廷已經是一艘即將沉沒的鉅艦,鉅艦上面的東林黨人和復社成員,絲毫不在乎,他們看到的就是自身的利益,由他們提倡的治理朝政的理論,正在貫徹實施,士大夫和商賈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護,而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導致民不聊生,而連年的災荒,更是將北方的百姓逼到了絕路之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穿越的吳宗睿,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由東林黨人和復社成員主手寫下的《明史》,後來逐漸被史學家懷疑,而被標榜為聖人君子的東林黨人和復社成員,後來也遭受到唾棄。
在吳宗睿看來,張至發是聰明人,不過分的留戀權力,懂得自保。
桌案上面的蠟燭早就點燃了,吳宗睿從懷裡掏出一封信函。
這其實不算是真正的信函,而是朝中有關流寇諸多訊息的文書,是內閣首輔張至發抄錄下來的,或許是覺得吳宗睿在遼東打敗了後金韃子,張至發想著吳宗睿在剿滅流寇方面是不是有什麼好的建議,所以帶來了這份抄錄的文書。
吳宗睿當然不會提出什麼建議,所以將文書帶回來,說是看過之後再說。
出任薊遼督師之後,吳宗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遼東一帶,很少關心流寇的事宜,包括潛伏在李自成身邊的張東濤等人送來的情報,吳宗睿都沒有特別的注意。
張東濤等人送來的,是李自成等人的第一手情報,非常關鍵和重要,不過朝中對流寇的態度如何,如何部署剿滅流寇的事宜,現如今剿滅流寇的戰鬥進展如何等等,才是吳宗睿最為關心的情報。
想不到張至發會送來這方面的情報,這是吳宗睿求之不得的。
吳宗睿當然希望流寇能夠長時間堅持,希望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的力量能夠壯大起來,能夠與大明朝廷抗衡,這樣對他是最為有利的。
其實張至髮帶來了有關朝廷剿滅流寇的文書,吳宗睿敏感察覺到了,朝廷剿滅流寇的戰鬥一定是不利的,甚至可能出現了麻煩。
吳宗睿早就明白,流寇是無法徹底剿滅的,朝政由士大夫把持,他們只會考慮自身的利益,毫無顧忌的盤剝壓榨百姓,導致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貧窮,窮到活不下去,要麼等死,要麼造反,就算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首領被剿滅了,還會有其他的人冒頭。
張至發將流寇的訊息整理成為綜合的文書,給他吳宗睿看,就說明剿滅流寇的戰鬥進展不利。
深深的洗了一口氣,吳宗睿開啟了文書。
“流寇肆虐的地方擴大至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廣、四川乃至於南直隸等地。。。”
“五省總督洪承疇、監軍高起潛屢次擊敗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奈何流寇勢大,逃竄之速度太快,且大都在偏遠之地立足,導致朝廷大軍無法進剿。。。”
“各鎮大軍難以統一協調,長期奔襲作戰,導致糧草不濟,偶有騷擾地方的狀況,導致地方上怨聲載道。。。”
“朝中多有彈劾五省總督洪承疇之奏摺,內閣對於洪承疇之剿滅流寇策略,亦是不滿。。。”
“若是流寇繼續肆虐,勢頭再次壯大,則內閣建議皇上調整五省總督之人選。。。”
。。。
足足半個時辰,吳宗睿仔細看完了文書。
一絲笑容出現在臉上,朝廷剿滅流寇不利的訊息,對於吳宗睿來說,就是利好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