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日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子產(二),王朝的腐朽,立日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像子產這樣優秀的政治家,還處於春秋這樣混亂的時期,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鄭簡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五四一年,子產出使晉國,慰問患病的晉平公。 當時晉國人占卜,說是實沈、臺駘(dài)作祟,可平公問了晉國史官,卻都不知道兩人是誰。 子產告訴平公,實沈是高辛氏帝嚳的兒子,因為與兄長閼(è)伯不和,帝堯遷閼伯於商丘,祭祀辰星,閼伯(契)是商朝人的祖先,所以,辰星就是商朝的主星;遷實沈往大夏(今山西太原),祭祀參星,實沈是古唐國的祖先之一,所以參星就是古唐國的主星。 參星與商星在星空中,總是呈現‘此出彼沒、此沒彼出’的狀態,因此古人以參商比喻彼此對立,關係不和睦,親友隔絕。 古唐國是夏朝和商朝的屬國,也延續到周朝初年,最後一代君主名叫唐叔虞。 而這個唐叔虞其實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 周成王時,成王滅古唐國,將他的弟弟封在這裡,依然以唐為國號,等到唐叔虞的兒子才將國號改為晉。 子產告訴平公,參星就是晉國的主星,而實沈是參宿之神。 而對於臺駘,子產是這樣告訴晉平公的,臺駘是金天氏少昊的後裔,少昊生昧,昧生臺駘,昧是負責治水的官員,臺駘繼承了父親的官職。臺駘治汾、洮之水有功,帝顓頊便將他封在了汾川,享受著當地沈、姒、蓐、黃國的祭祀。如今,汾川已經是晉國的一部分。這樣看來,臺駘是汾、洮兩水的山川之神,掌管著晉國的山川河脈。 實沈、臺駘,兩個晉國史官都不清楚的人物,從子產的嘴裡說出來,竟然是兩個生於上古時期的神明。 如果說這話的不是子產,而是某個招搖撞騙的方士,再加上晉平公患病在身,古人尤信占卜,可能晉平公會用一場場盛大的祭祀和珍貴的禮品,來讓神明饒恕自己。 但子產卻說,平公的病並不是這兩位引起,山川之神,人們希望不受旱澇之患而祭祀,星辰之神,人們希望風調雨順而經常祭祀。他們又怎麼會去傷害晉國的國君呢,平公之所以生病,無非是飲食、享樂、女色招致的。 晉平公聽了子產的話,讚賞他的博學,送給了他豐厚的禮物。 這段故事被記載於《史記·鄭世家第十二》。 子產對於神明的態度,正如筆者曾經在前文說過的一樣,由於時代的限制,他們無法搞清楚天地自然和神明的關係,但作為歷史長河中少有的那一撮聰慧賢明之人,他們對於神明的態度或許不同,但總是能夠區分神明與現世的區別,按照自己的想法待人處世。 鄭簡公三十年,即公元前五三六年,也就是子產鑄刑書那一年,鄭都之內有人夢見伯有披甲歸來,並說會在壬子時殺死駟帶,在明年壬寅會殺死公孫段。 這兩人都是伯有在世之時,與伯有不和之人。 結果等到壬子時,駟帶果然去世,明年壬寅,公孫段也死了。 於是鄭都之內,因此引發了一陣恐慌,國人都以為是伯有化鬼來向他們索命了。 沒過多久,子產立了伯有的兒子良止和子孔的兒子為大夫,再沒有伯有化鬼殺人的傳聞,國人的恐懼也就平息下來。 鄭國大夫子大叔問子產這是什麼原因,子產告訴他,鬼魂沒有歸宿,那麼就會化厲作惡,我只是讓他有了歸宿而已。 子大叔又問,那麼為什麼要立公孫洩呢? 子產告訴子大叔,這不過只是要一種說法而已,子孔和伯有都因為作亂而被誅殺,那麼讓他們的子嗣成為大夫就需要一種名義,讓他們的兒子恢復他們的祭祀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法,這雖然有違於從政的準則,但是卻順從了百姓的意願。 子產的真實想法如何,我們不可得知,筆者簡單得認為,伯有化鬼殺人就讓伯有的兒子成為大夫,恐怕會讓鬼神之言更加流行,對於鄭國的發展不利,而同時立子孔和伯有的兒子,更從現世和人倫的角度來考慮,使得‘鬼神’的威力要減輕不少。 不過都是小說家妄悖之言,當不可信。 其實按照小說家的思路來說,有一種更加心機深沉、充滿權力鬥爭、血腥殘忍的角度來解讀這場‘伯有來了’的故事。 在經歷過了子駟、子孔、伯有的亂局之後,良氏已經衰落,當權的是子皮的罕氏和子產的國氏族,權力總共只有這麼多,哪怕同為穆族之後,也無法容忍他們染指自己的權力。 駟氏本是‘七穆’中強大的一族,子駟和子西都當過執政大臣,雖然有公孫黑作亂,可依然不可小覷。 豐氏的豐卷曾反對子產的改革,而公孫段是一個賢明的人,他的豐氏看起來是欣欣向榮。 而剩下的遊氏和印氏,他們都支援子產的改革,遊氏的子太叔更是成為了子產的繼任者,而印氏的印段一直跟在子產的身後,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所謂的鄭國‘七穆’,之間的關係已經錯綜複雜,因為權力帶來的鬥爭眼看就要馬上激化了。 歷史是多麼的有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