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燕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 入門,無限的惡作劇,水木燕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普德禪師一根乾枯的食指點出,楊易只感覺到自身的頭皮一輕,這幅身體從出生以來就養著的一頭烏黑長髮,已經是隨風飄散落下。
在大部分門派,收徒都是一件很正式的事,只是此次似乎格外隆重了一些——當然不是說禮儀流程神馬的,對天音寺的僧人來說,並不會太過拘泥於俗禮,反而顯得比俗世更加開放——而是說主持普泓上人也在一旁觀禮。
就像青雲門首座收徒弟,道玄掌門最多也就是知道一下,什麼時候去參加過拜師禮啊。青雲門上下多少人啊,去多了就不值錢了好不好?
眼看剃度已成,普泓大師突然問道:“師弟,不知其法號為何?”
入了佛門,除了剃度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這一個法號,這就代表了佛門的法度,按照天音寺輩分來排,楊易應該正好跟法相他們一樣,也是“法”字輩。
之只見普德禪師微微一笑,道:“今日我見寺中法幢無風自動,心有所感之下,得到了‘法海’二字,便賜予他吧!”
普德禪師對楊易道:“恆河沙佛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法幢,有一尊佛名叫法海雷音如來,佛土清淨無煩惱,處處充滿光明,香氣芬馥。無諸惡趣三塗,也無男女欲愛,都是蓮花化生。希望你將來能夠證得甚深禪定,前往法幢淨土!”
在修仙世界,“送你去見佛祖”可不是什麼罵人的話,因為佛祖是真實存在的,感覺就跟封建社會說“送你去見皇帝”一樣。當然,在這個神魔無跡的世界裡,這種話說白了也就是一種祝福。
只不過,楊易聽了這位便宜師傅的話,得知自己的法號之時,頓時有一種眼前一黑的感覺,只覺得前途的確是無亮了。但出於一名輪迴者的職業道德,和對於名為演員的副職業的專業素養,卻也只得趕緊下拜。
“南無阿彌陀佛,多謝師尊賜法號!”
……
某人最討厭的事,就是從拜師的第二天開始要去上早課。
天音寺作為正道三大魁首中代表“佛門”的一家,早課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大多時候也就是集體誦讀一下經典,有時也會有講法師來授一下課,感覺就跟早自習似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一本見證了佛門禪宗歷史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源遠流長,隱隱梵光從註解之中透出,映照在俊秀的面容之上,顯現出了一絲寶相莊嚴。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這一篇章講述的,是“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道理頗得楊易贊同。
六祖慧能曾言: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如若證得“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楊易手中灰撲撲的佛珠轉動之間,突然想起了一段六祖慧能曾經說過的佛言。
細說起來,當年楊易遍讀經典,又豈止佛道魔三家?縱然此世法門有長生之能,但佛門三千大世界,佛理都是相通的。
佛陀認為,“我”由無明處來,無明生行——即精神活動,而行生識,即意識,由意識認識名『色』,即感知世間的『色』、相,先生諸『色』、相背後緣起緣滅的聯絡,即道、空,再生一切物質屬『性』即『色』、相,最後才落實各種感官的具體感受,即欲界。
於是有一切觸,即意識和外界的一切接觸。
再由觸生受,對觸的情緒反應。
由受生愛,愛即是慾望,貪愛。
愛生取,再由慾望驅動人的行為,追求。
由取而有,行為追求產生因,由因生果。
最後死亡,終滅一切。
這個過程便是一切緣起,十二因緣,也就是意識產生,認識世界的過程。
“非一曰諸,邪解曰見。謂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解,名為見也。”
“此之諸見,或因禪發,或因聞發。因禪發者,謂初因心靜,後觀轉明,見解通徹,有如妙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