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律香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五章 為自己留保障,帶著紅樓闖三國,北魏律香川,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陛下,公孫瓚,袁紹,雖有忠心之名,然而,卻是各懷野心。”
“公孫瓚好勇鬥狠,剛愎自用。”
“袁紹四世三公,彷彿是皇室棟樑。”
“但是皇家有難之時,也不見他們怎麼急救。倒是對於自己的力量受到侵蝕,他們卻是如喪考妣,斤斤計較。此算是忠良之徒乎?”
“他們不過眼見皇室垂危,假借皇家之名,壯大自己的勢力而已。”
“如今氣候已成,他們自然不再需要皇帝。”
“皇家此時去『逼』迫他們,我認為皇帝非但得不到他們的擁護,恐怕,還會生出不可測的事端。”
“為今之計,我認為皇帝應該韜光養晦,先壯大自己,等到中央實力,能夠制馭地方之時,再行讓地方歸心。”
“否則,陛下如果駕馭不了他們,此時就想收權,我只怕皇帝難以如願,反倒是又會生出之前董卓、郭汜那般的禍事出來。”
秦真也豁出去了,把自己的擔憂,全盤向劉協給託了出來。
袁紹、袁術,公孫瓚之徒,這個時候,哪個是真心忠誠於皇室的?
救皇帝的時候,就一個個畏首畏尾,不願作為。
等到了擴充自己實力的時候,哪一個又不是磨刀霍霍?
指望這樣的人對皇帝聽話,可能嗎?
國家早已經『亂』了,變得虛弱不堪。中央沒有了制馭地方的能力,地方憑什麼聽你的?
除非中央能夠展現出碾壓一切的實力,地方震恐,他們才會歸服。
否則,袁紹公孫瓚等人,已經嚐到了權勢的甜頭,怎麼可能輕易放手?
把這些事情給皇帝講清楚,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然後,再想想這件事情,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皇帝還看不清楚這件事情的癥結,那就沒辦法了。
秦真現在也只能提供這樣的參謀,他沒有辦法左右皇帝的決斷!
這事,真是煩死了。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不能這麼做,卻無法制止。秦真是感覺自己很無力。
呂布聽了秦真的話,嘿嘿冷笑著說道:“鎮國公也不一定知道用兵之法吧!現在袁紹、公孫瓚等人,根基未穩,剪而除之,甚為易也。若等到他們日後謀劃甚久,根深蒂固,那時候再想翳除他們,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此所謂兵貴神速,出其不意。……”
其實眼前的這件事,和兵法無關,講的是治國的方略。
但是呂布這話,聽起來卻是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道理。
如果皇帝手邊,確實有這樣的實力,能夠稍微和袁紹公孫瓚等人剛一下,那這個時候,想辦法去對付袁紹等人,確實是沒錯的。
但關鍵是,皇帝這裡,現在有這樣的力量嗎?他有幾個真正忠於他,肯為他拼命、盡忠盡職的臣子?
自己手上沒人,只聽幾個別有用心的人慫恿蠱『惑』,這就要對強大的敵人用兵,下手。這樣,能成大事嗎?
皇帝以為坐上皇帝這個位子,就可以發號施令,大顯威風,他是這樣以為的嗎?
然後,一些繁瑣的細緻的復興工作,他就不需要做?
如果皇帝只是這麼認為,那麼,秦真也就沒什麼話說了。
皇帝若是隻有這樣的見識,他還能怎麼辦?
劉協聽到呂布那麼說,他並沒有對呂布表示贊同。而是說道:“鎮國公所言甚是,足見一片忠心。此事,朕會仔細考慮的,絕不敢冒然行事,以至禍『亂』又起的。”
看起來,皇帝好像還是挺尊重秦真的意見,對呂布,並沒有那麼看重。
但是秦真心裡面,卻還是覺得不安穩。劉協就不是那種很有自己見地的皇帝。
他也許對君臣之間的對答,很在行,但是對於治國、平天下,他卻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獨到的地方。
“皇帝對此事,最後會如何決斷呢?”
散朝之後,薛寶釵問秦真。她心思也很重。
秦真說道:“我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了。但是,沒有經過教訓,我怕,皇帝未必會認為我說的這些,有多嚴重。人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只有吃了虧,上了當,才知道自己當初的決斷,是有多麼錯誤。”
“可是,那時候禍『亂』已成,再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而皇帝,這回,我只怕,他……”
說到這裡,秦真沒有把他的話再說下去。但是,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
薛寶釵聽了秦真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