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我常常因不夠變態而格格不入…,偽裝成隱士高人,清蟬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醉解千愁!
烈酒一旦喝上頭,陌生的隔閡都沒有了,眼前全是“大人先生”的逍遙世界。
說到竹林七賢,就不得不提到酒。七個人的酒量有好有差,平時相聚一處,縱情山水田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麼喝就怎麼喝。
曹操雖然下過禁酒令,但是從士族到平民,都沒有真正禁過酒。從古到今,酒都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道具角色。
文人雅士聚會時喝酒是司空見慣的事,而竹林七賢對酒絕對不是簡單的喜好,簡直是痴愛如狂。
史書記載:“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
當然,此時竹林聚會,這裡又多加了一個培風,還有化身“賣酒娘子”的魚幼薇。
竹林風聲入耳,培風把藥簍中特意準備的現代佳釀擺在木桌上,玻璃酒杯不夠,就拿瓷碗來湊。
酒到酣處,眾人皆放浪形骸。
培風能看出來,竹林七賢裡,酒鬼劉伶嗜酒如命,稱得上是驚世駭俗。“止則操卮執觚,動則契盍提壺”,今天這一頓酒大杯小盅,是來者不拒。
劉伶絕對是七個人中最能喝、最瘋狂的,他後面拎鋤的僕人都換了好幾撥了;
七賢之一的山濤喝酒八斗即醉,過了八斗就不再飲,自制力極強;
年紀最小的王戎可以像阮籍一樣狂飲,也可以像山濤一樣有節制。
阮籍可是聽聞步兵營中藏了三百斛好酒,於是主動求來了步兵校尉當,只為滿足飲酒的愛好;
要知道,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馬昭想和阮家通婚,阮籍竟然連醉六十天,才躲了過去;
至於兩人合稱“大小阮”之一的侄子阮咸,有次參加聚會時甚至與豬同飲,可見也是個酒鬼;
“半醉半醒”的嵇康則借酒消極避世,唯獨向秀最不善飲酒,是竹林七賢中的一股真正的清流;
竹林七賢不拘禮法,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培風聽完他們講解才知道,在這時,名教就是禮法,是以“正名分”為中心的封建禮教,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對民眾思想行為而設定的一整套規範。
“服散…”
隨著嵇康一聲令下,竹林七賢酒後開始了嗑五石散,培風當場就拒絕了。
因為“五石散”這種和現代都市的毒品沒什麼區別。
“行散很舒服的,要不要試一試?”王戎像獻寶一樣慫恿道,遭到培風拒絕後,頓時有些惱怒。
於是,培風用美酒與竹林七賢鑄就的美好關係再次豎起了一道隔閡牆。
就連劉伶都有些詫異,才知道培風這人竟是不服散的。
現在,服五石散可是名士高人的時尚愛好。
若有幸穿越到魏晉,眼見某人衣不蔽體,腳上蹬雙木屐,手中提個酒瓶,一路拔足狂奔……這人八成剛吸完五石散,這可是培風親眼所見。
其實,五石散的開創者何晏才剛去世十三年。何晏正是三國時那位著名的大將軍何進之孫,何晏娶了曹操之女為妻,是曹操的女婿。
何晏長得面如冠玉、風流倜儻,留下了“傅粉何郎”的成語。他出道比“竹林七賢”要早,大力倡導玄學,其實就是打嘴炮,只不過談的比較有學問,甚至與當世的王弼、夏侯玄等人開創了一個清談、玄學的“正始之音”。
何晏這樣一個顏值偶像派率先吃食五石散,世人自然爭相模仿,引發時尚風潮。
但培風自家人知自家事。
他是個中醫,後世隋唐時期五石散的斷絕正是師父孫思邈一手取締的,大肆宣揚五石散的危害。
培風當初在大唐和師父遊方行醫的時候還親自參與、銷燬過五石散,最終才使其銷聲匿跡,從歷史中除名。
培風是不可能服用的!
竹林七賢服用五石散後,開始了行散,劉伶這個醉鬼直接把全身的衣服脫了一半。
史書記載,有次他甚至喝酒服散後,在大街上脫光裸奔。
當別人譏笑他時,他卻說“我以天當作為房屋,屋室為褲衣,你們怎麼都跑到我的褲子裡來了”來反諷。
當然今天的竹林聚會,劉伶算是沒有徹底放開,也許是因為有魚玄機這個女人在,酒鬼稍稍有些收斂。
至於阮咸服散後,連心愛的琵琶都不談了,見到竹林不遠處養著的一兩頭肥豬,竟與之推杯換盞,和豬划拳喝酒起來。
……
“我常常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