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偽”之辯(三),戰國大司馬,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即指世道的風氣正在逐漸變壞,而人們的心思呢,也不再像古人那樣淳樸、善良,而是充滿了譎詐虛偽。
不得不說,蒙仲這句話恰好又說中莊子的心坎。
莊子為何竭力提倡使世道回到古代聖人的那個時代,甚至於勸導捨棄聰慧、心機等多餘的東西,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但……回得去麼?”蒙仲問莊子道。
莊子默然不語。
雖然他不想承認,但事實就是他的思想根本不足以動搖世俗。
就在莊子沉默之際,蒙仲小心翼翼地說道:“夫子,我以為這或許也是‘天意’?”
怎麼說?
莊子聞言看向蒙仲,想聽聽這名弟子對此又有什麼見解。
見此,蒙仲斟酌了一下,說道:“小子認為,其中‘首惡’,在於私心、恆產。”
私心,顧名思義,而恆產,即是指屬於個人的固定產業,比如財帛、田地等等。
在堯舜禹湯時期,恆產屬於整個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獵、女人務桑織布,整個世道很和諧。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這種和諧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禮,推行井田制,實則就是希望在君主制下,實現先古聖賢時期的和諧。【ps:在這裡提一句,莊子抵制君主制,是抵制君主制下“多餘”的那些禮數與刻意講究的階級區別,並不是抵制君王治民這個模式。】
但是到了當代,井田制就基本瓦解了,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公田。
所謂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來以身作則,以及要求諸侯以身作則,勸導天下國民勤奮務農的田地,這種公田的收成,會被用來祭祀先祖、神靈。
但在經過數代之後,無論是周王室還是各國諸侯,都已漸漸放棄了親力耕種,而是改叫國民去耕種而且還不給報酬。
此時的世人,已經有了私心,誰還會去幹這種無利益的事?
於是乎時間一長,公田逐漸荒廢,而諸侯與國民私自開墾,並未得到承認的私田,卻是越來越多。
魯國是第一個承認私田屬於恆產這件事的,且魯國也因為這件事而變得強盛。
其後,各諸侯紛紛效仿,使國家改革,承認土地屬於個人(或氏族)恆產,從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制被徹底瓦解,不勞者不得食的模式,轉變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脹。
“孔子曾言,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人一旦有私心,就會開始計較。而在井田之制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奮踏實、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們得到的,卻是一樣多。似這般‘不公’的制度,它能維持多久呢?……因此學生以為,井田之制的瓦解是必然的,或是天道運作下的必然。”蒙仲正『色』說道。
莊子聞言,遂提筆在一塊竹簡上寫道:是故才要倡導世人摒棄成心。
蒙仲在看到那塊竹牌後想了想說道:“昔日,有二人前往齊國稷下學宮求學,其中有一人來自魯國,因家中貧窮,是故每日都用鹹菜、粥塊充飢。而宋人家中殷富,每日酒菜不斷。因二人平日裡交好,某一日宋人見魯人每日都食用鹹菜、冷粥,便叫家僕準備了一籃酒菜,命其贈予魯人。
魯人感謝了宋人的好意,卻婉言拒絕了那些酒菜。
當宋人詢問他原因時,魯人回答道:我因為從來沒有吃過好的飯菜,是故每日還能咽的下鹹菜、冷粥,若是我今日吃了你贈予的美味酒菜,明日之後我還咽的下這些鹹菜、冷粥麼?
……
夫子,先古聖賢治下的世民,還未經開化,是故人與人能和諧相處,人與禽獸亦能和諧相處,但當今世道,人心詭而多變,你希望世人摒棄成心,豈非是讓那名魯人在食用過美味飯菜後,又讓他再次以鹹菜、冷粥為食麼?小子認為,沒有大毅力的人,是根本做不到。倘若人人都能做到,那豈非人人都是莊子?”
聽了蒙仲的話,莊子閉著眼睛長長嘆了口氣。
雖然弟子在最後小小恭維了他一句,但他卻絲毫高興不起來,原因就在於這名弟子舉的例子實在是太透徹了。
是的,人的本『性』是“得到”與“佔有”,而不是“捨棄”與“付出”。
嘗過美味佳餚的人,恐再也咽不下鹹菜冷粥;嘗過權力滋味的人,恐也再難捨棄權力;縱使是擁有“智慧”的賢者,他願意捨棄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