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0章 新式高射炮,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止戰在參觀“淮河”級的時候,造船廠的技術員重點介紹了無線電近炸炮彈。
為了測試這種新式彈藥,帝國海軍早就把1艘配備有130毫米與80毫米高射炮的遠洋巡洋艦改成試驗艦,主要就是對配備的高射炮進行必要改裝,使其能夠直接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
至於測試目標,也就是一些遙控飛機。
結果表明,無線電近炸炮彈的主要價值體現在遠端攔截當中。
簡單的說,當交戰距離在5到15千米之間的時候,無線電近炸炮彈能更加有效的攔截來襲敵機。由此帶來的最大好處,其實逼迫敵機在進入攻擊距離之前散開,從而無法有組織的對航母發起攻擊。
僅此一點,就足夠讓無線電近炸炮彈獲得海軍青睞。
根據帝國海軍做的統計,在此之前的戰鬥當中,航母遭到的打擊,幾乎全都來自叢集式攻擊。
換句話說,單獨發起突擊的敵機對航母構成的威脅微乎其微。
此外,攔截一架敵機肯定比攔截一群敵機容易得多。
當交戰距離縮短到5千米的時候,130毫米高射炮因為射速不夠,導致作戰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命中率也不太高。因為裝填程式更復雜,所以反到會降低作戰效率。
當交戰距離縮短到3千米的時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的效果也會明顯降低。
也就是說,對付逼近的敵機,依然得靠40毫米與20毫米機關炮,透過密集彈幕來殺傷敵機。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艦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準確的說,是替代。
因為艦隊官兵強烈反對,所以在建造當中,臨時對設計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雙聯裝130毫米副炮,準確說是高平兩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數量增加到32門,也就是16座雙聯裝炮塔。
此外,40毫米機關炮也達到驚人的72門,總共18座4聯裝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機關炮的數量減少了一大半,僅保留22門,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門。
這裡,涉及到另外一種還沒有正式裝備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實戰中,帝國海軍早發現,在近距離防空作戰中,什麼精度啊、威力啊,都沒有射速重要。
絕大部分時候,其實是依靠彈幕攔截敵機。
關鍵只有一個:在激烈的戰鬥中,哪怕是最優秀的炮手也未免會緊張,而且反應速度未必跟得上。
絕大部分時候,炮手其實是概略瞄準,也就是在發現敵機後立即開火。
至於瞄準,那是在開火之後。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夠高的射速。
問題就在這裡。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難。
像20毫米這樣的小口徑高射炮,還稍微好辦一點,只要解決了供彈問題,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達到每分鐘600發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續開火時間超過10秒,在實戰中已經夠用了。
只是,口徑再大了一些的話,問題就會變得非常的複雜。
比如廣泛裝備各國海軍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實並不是炮管過熱,是炮彈太重,供彈機構跟不上!
傳統解決辦法簡單粗暴,也就是把幾門高射炮並聯安裝,透過增加高射炮的數量來提高火力密度。
四聯裝已經是標準配備,布蘭皇家海軍甚至有八聯裝的版本!
只是,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鍵就是,戰艦上的空間非常的寶貴。
帝國海軍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佔用的甲板面積,跟雙聯裝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當於雙聯裝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統全重更達到了20噸,因此其使用範圍與配備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戰列艦,配備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門左右。
再多,不但沒地方安裝,還會導致戰艦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為太大太重,很多在戰前建造的驅逐艦,使用的是雙聯裝版本,沒有配備四聯裝版本。
對於小口徑高射炮來說,炮管過熱依然是頭號難題。
就拿帝國海軍的20毫米高射炮來說,最新型號的設計射速已經達到每分鐘900發,戰鬥射速卻不到每分鐘150發,主要就是就在持續射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