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7章 騰挪折衝,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簡單的說,就是以大型野戰機場為主,配合重型直升機,向直升機飛行半徑之內的據點提供後勤保障。
顯然,這就需要足夠多的“運-15A”。
正是如此,除了派到南方次大陸的60架“運-15A”,已經生產出來的另外120架全都被送往西北戰區。
其實,正是有了“運-15A”,帝國陸軍才能在不對防線做出太大調整的情況下,讓整條防線保持完整,在冬季依然有足夠的張力,足以應付敵人的騷擾,讓防線後方的主力部隊能夠撤下去休整。
如果按傳統的防禦部署,除非是收縮防線,不然就得讓主力部隊承擔部分防禦任務。
要說的話,120架“運-15A”也只是勉強夠用。
按照施授良親自擬定的冬季防禦作戰計劃,保持防線的強度需要180架“運-15A”,如果打算在冬季有所作為,比如在區域性防線發起反擊,消除突出部,奪取具有重大價值的關鍵地段,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運輸機,而且都得是“運-15A”這種能夠把主戰裝備送到野戰機場上去的運輸機。
在冬季發起戰術反擊的巨大意義,根本不用李天凌來說。
道理也很簡單,由施授良提交上去的作戰方案,其實是由丁鎮南起草,主要部分幾乎是一字未變。
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利用冬季休戰的機會,為春季反擊打下基礎。
只要準備工作到位,那麼在開春之後就能立即發起反擊,而且從一開始就能夠在主要方向上取得突破。
因為西陸軍團未必能夠做好防禦準備,而且在開春之後,很有可能會按傳統慣例對防線進行調整,所以在帝國軍隊發起反擊,準確說是戰略進攻的時候,西路軍團或許根本就不在狀態。
真要如此,說不定在新曆151年的年底到來前,帝國陸軍就能夠飲馬多佛海峽。
可見,哪怕每個月都有上百架“運-15A”下線,交付給帝國空軍,也會首先提供給西北戰區。
要說的話,戰術運輸機反到管夠。
大戰爆發之前,帝國空軍就有大約5000架戰術運輸機,而且大部分是運載能力達到30噸的“運-9”。
在完成第一階段動員後,“運-9”的月產量就超過了400架,而且在明年年初肯定能達到600架。
相對而言,各個戰場對戰術運輸機的需求反到不太強烈。
道理也很簡單,戰術運輸機的航程太短了。
和平時期,能夠依託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還能夠進行空中加油,所以就算戰術運輸機的航程不夠遠,也能夠接受。可是在戰時,不但丟掉了很多海外基地,加油機也很緊俏,戰術運輸機航程偏短的缺陷就被放大了。
還在生產“運-9”系列,也只是暫時沒有替代型號。
按帝國空軍提出的戰術指標,用來取代“運-9”的下一代戰術運輸機,首先就得把航程提高一倍,也就是跟大型運輸機持平。只要有足夠遠的航程,載重量與巡航飛行速度都可以適當降低。
可惜的是,新式戰術運輸機,最快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見到雛形,而投產,恐怕是後年的事情了。
當然,有足夠的戰術運輸機可用,總比沒有強。
不管怎樣,戰術運輸機能運送作戰人員與彈藥物資,以及尺寸不大的輕型裝備。
正是如此,在跟侯晨晟與付衛民商量之後,丁鎮南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把進攻時間錯開,留出5到7天的調整時間,確保至關重要的大型運輸機能夠先後為兩個方向上的進攻行動提供支援。
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過是目前唯一能採用的辦法。
侯晨晟與付衛民也知道,丁鎮南盡了最大努力,而且就算他們不答應,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此外,討論已經持續一整夜。
別說都已筋疲力盡,哪怕還有點精神,也要去填飽肚皮。爭吵了一個晚上,那感受完全可以用“飢寒交迫”來形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