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8章 替代之選,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說的話,早在10多年前,論議兩院透過限制海軍規模的法案之後,帝國海軍就認識到了“替代型航母”的巨大價值。從那個時候開始,帝國海軍就投入資金,在相關領域進行前期探索。

當然,最初使用的不是這個名字。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當時出現的“航母無用論”與“大小之爭”都與帝國海軍有關,也可以說成是被帝國海軍利用。正是藉助發展“小型航母”的機會,準確說是論議兩院提出的相關要求,帝國海軍才拿到撥款,在論議兩院的大力支援下啟動了“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研製專案。

眾所周知,帝國海軍最後還是選擇了傳統路線,繼續建造大型與超級航母。

至於相關研製成果,在“薛遠征”級開工建造之後,全都被束之高閣,鎖進了帝國海軍的檔案櫃。

準確的說,是轉變成了技術儲備。

“替代型航母”其實就是“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翻版,也可以說成是現代化版本。

“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基本設計思路其實是放棄獨立作戰能力,把航母當成純粹的戰鬥機搭載平臺,以保障與運作艦載機為主,並且在此基礎上,透過削弱與取消其他作戰能力降低建造成本。

結果就是,該專案完全依託於在當時炒得火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有趣的是,垂直起降戰鬥機自始至終都不是海軍的專案。

不管研製“鷂”式戰鬥機的布蘭王國,還是製造“鐵匠”戰鬥機的西駱沙,乃至靠許可證生產AV-8B的紐蘭共和國,都是按照空軍的任務需要採購與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也主要裝備空軍。

在戰術思想上,垂直起降戰鬥機其實是應對全球大戰的產物。

說得簡單一點,在全球大戰當中,不管進攻與防禦,都得面對一個大問題,前進基地肯定會遭到敵方重點打擊,因此前線航空兵在開戰之後有可能面對沒有基地可用,或者無法靠前部署的尷尬局面。

顯然,不能因為前沿機場會遭到打擊就放棄前線航空兵。

在戰術體系上,沒有任何作戰力量能夠取代前線航空兵。

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想辦法讓前線航空兵降低對前沿機場的依賴程度。

對此,有兩種發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二是縮短作戰飛機在起飛與降落階段的滑行距離。

一直以來,帝國空軍採用的是第一種辦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戰-10”。

在帝國空軍的戰術體系當中,“戰-10”是典型的前線戰鬥機,其在主要任務狀態下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千米以上,後期的發展型甚至達到1500千米,超過了西陸集團的重型戰鬥力。

只是,西陸集團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

要說的話,這完全能夠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擊機之外,西陸集團重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千米左右。

歸根結底,就是航空發動機的技術不過關,為了保證主要的戰術效能,只能犧牲相對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麼,憑什麼發展作戰半徑更大的前線戰鬥機?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布蘭王國研製了“鷂”式戰鬥機,而西駱沙在迢曼帝國的支援下研製了效能更極端的“鐵匠”戰鬥機。只是嚴格說,這兩種戰鬥機其實都是攻擊機,基本沒有空戰的能力。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帝國空軍對垂直起降戰鬥機淺嘗輒止的主要原因。

雖然為了獲得垂直起飛能力,像“鷂”式這類採用旋轉噴口的垂直起降戰鬥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夠敏捷,但是受起飛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戰鬥機沒辦法超音速飛行,而且作戰半徑都很短。比如“鷂”式在採用垂直起飛的情況下,最大作戰半徑還不到100千米,連保衛機場都辦不到。

對追求進攻的帝國空軍來說,這樣的戰鬥機有何用?

結果就是,在完成理論研究之後,帝國空軍就把垂直起降戰鬥機束之高閣,把相關的研製工作轉變為理論研究。

簡單的說,就是以理論研究為主,為今後進行相關的開發做儲備。

受此影響,帝國海軍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關鍵就是,為“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準備的艦載機也就是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海軍型。

雖然按海軍的要求,對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效能指標做了必要調整,比如基本放棄了垂直起飛能力,只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國爭霸系統

小小千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