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4章 接踵而至,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投彈時間。
跟在“攻-11A”後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領的防空壓制編隊。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也下了血本。
為了摧毀保護特里凡的防空網路,帝國空軍不但出動了12架“攻-8FZ”,還派來了20架“戰-16AD”。
從編號就能夠看出,“戰-16AD”是專用防空壓制戰鬥機。
之前,帝國空軍一直用“戰-10AD”執行防空壓制任務,而且嚴格說,“戰-10AD”並不是專門的型號,而是對“戰-10A”的火控軟體進行升級,使其能掛載與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防空雷達。理論上,任何一架“戰-10A”只需要用幾個小時升級火控軟體,就能成為防空壓制戰鬥機。
當然,作戰效率肯定不會高到哪裡去。
關鍵就是,“戰-10A”是輕型戰鬥機,再怎麼改進,掛載能力都十分有限,無法攜帶太多的打擊彈藥。
在低烈度戰爭當中,“戰-10AD”還勉強夠用。遇到高強度戰爭,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決定用“戰-16A”為平臺,發展一種重型防空壓制戰鬥機,而且是全能型號。
也就是說,不但用來取代“戰-10AD”,還要取代“攻-8FZ”。
今後,只需要這一種作戰飛機就能完成防空壓制任務,再也不用安排多種作戰飛機協同作戰。
這也是選擇“戰-16”的關鍵原因。
在帝國空軍的裝備序列當中,“戰-16”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戰術轟炸機”,並不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更非重型攻擊機。
嚴格說來,帝國空軍並不缺乏重型攻擊機,而且對重型攻擊機的需求也不是很緊迫。
不說別的,“攻-8”系列再飛10年都沒有問題。等到10年之後,“攻-11A”恐怕都幾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輕型攻擊機,而且維護保養太麻煩,難以大規模裝備,也還有海軍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軍靠不住,還有按照多用途戰鬥機的標準研製,充當備胎的“戰-11C”。
相對而言,在“轟-7”全部退役之後,戰術轟炸機就已經“斷代”了。
可見,真正青黃不接的其實是戰術轟炸機。
可惜的是,不管空軍提出了多少理由,論議兩院都不肯為新式戰術轟炸機撥款,認為戰術轟炸機已無存在價值。
道理也很簡單,重型攻擊機的作戰半徑超過了1500千米,載彈量在10噸左右,並不比戰術轟炸機差,而且有加油機的支援,加上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即便是僅有的那點差距也變得無關痛癢。
何況,還有綜合效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那麼,有什麼理由在戰術轟炸機上浪費資源呢?
只是,帝國空軍並沒有就此罷休。
先不說戰術轟炸機還有多少價值,只是超過1000架的編制體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戰飛機來填補。
戰略轟炸機肯定不合適,因為太貴了。
攻擊機同樣不合適,因為作戰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編制規模不變就肯定會導致戰鬥力降低,而擴大編制規模肯定會遭到論議兩院的反對。
至於多用途戰鬥機,那是戰鬥機。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打著“重型攻擊機”的幌子,著手研製戰術轟炸機。
為了獲得撥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畢竟論議兩院的軍事委員會有一些能人,更別說可以請專家當顧問。
結果就是,“戰-16”其實就是“戰-11”的深度改進型號。
為此,也才保留了戰鬥機的編號。
與後來研製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戰-11C”的最大區別,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把起飛重量放寬到50噸,並且完全放棄了機動效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擁有自衛空戰能力,所有的改進都是為了增強打擊能力。
所幸,最後的設計方案沒有這麼極端。
道理也很簡單,戰術轟炸機確實不適合現代化戰爭,稍微小一點,定位於重型攻擊機之上的,或者說是增強了打擊能力的重型攻擊機,才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戰爭。
正是如此,“戰-16”才成為取代“攻-8”的主力攻擊機。
在大戰爆發前,“戰-16”就已經開始量產。
隨著大戰爆發,帝國空軍立即下達了1000架的大訂單。
從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