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2章 新軍事學,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反。
如果什麼都要在完成動員的基礎之上展開,丁鎮南提出的學說還有什麼意義呢?
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針對西陸集團,所要進行的戰略打擊,必然以精確轟炸為主,以摧毀敵人的軍事與準軍事目標為目的。
重點打擊目標,其實是各類工業設施。
早在2年之前,丁鎮南、白華偉與李天凌就聯名提交了一份報告,其中詳細的羅列出了數百個種類的工業目標,並且提到希望軍情局能夠根據這份報告,在和平時期加大對這些工業目標的監視力度。
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力,也就等於戰勝了敵人。
在現代化戰爭當中,對於已經喪失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來說,不但會戰敗,其遭遇甚至連戰敗都不如。
這個,在狹夷皇國身上體現得格外的明顯。
在上次大戰中,狹夷皇國被炸垮之後,爆發了全國範圍的大饑荒,別說是平民,連軍人的生存都沒有保證。哪怕在梁夏帝國出兵佔領,並且開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後,狹夷皇國的局面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轉變,民眾依然是食不果腹。關鍵是,在此後的幾年裡,狹夷皇國一直在向外輸出勞力,以換取生存所必須的物資。根據非官方統計資料,在這場大戰當中,至少都有600萬狹夷勞工客死他鄉,其中半數以上是屍骨無存,而狹夷皇國在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還不到500萬。
往前推幾十年,要想靠轟炸摧毀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大國的工業生產力,幾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上次大戰最後兩年,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調集了上萬架戰略轟炸機,對紐蘭本土進行狂轟濫炸,在付出損失近5000架轟炸機,陣亡機組人員數萬名的代價下,用了1500萬噸炸彈都沒能摧毀紐蘭共和國的工業生產力,最後還不得不放棄對紐蘭共和國的戰爭,接受沒有取勝的結果。
要說的話,第二次全球大戰沒有取得最後勝利,而且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在大戰結束後迅速分道揚鑣,就跟最後兩年對紐蘭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有關。迢曼帝國認為自己承受了更大損失,而梁夏帝國認為迢曼帝國沒有盡到義務,以此兩者在如何瓜分勝利果實的問題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按得到普遍認可的說法,戰爭開支的劃分,是兩大傳統帝國在戰後決裂的頭號原因。
要往根本上講,其實就是戰略轟炸的效費比太低了。
只是,發展到現在,依託把打擊效率提高了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精確制導彈藥,透過戰略轟炸在短期之內摧毀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力,並且迫使其投降,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在歷年的兵棋推演當中,丁鎮南等少壯派軍官都用結果證明了該戰略的可行性。
可問題是,這只是兵棋推演。
在伊拉克悍然出兵入侵與吞併科威特之後,帝國才斷然出手,而且讓丁鎮南來擔任作戰參謀。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拿伊拉克練手,透過轟炸伊拉克證明丁鎮南的軍事學說。
讓丁鎮南用實際的行動證明,能不能透過一場主要使用高精度彈藥的戰略轟炸,在短時間之內摧毀一個國家的工業,徹底打掉其戰爭潛力,甚至逼迫其投降,在不打地面戰爭,或者是嚴格控制地面戰爭規模的情況下,實現最高階別的目的,包括在大規模打擊結束之後出兵佔領敵對國。
從之前一個多月的戰鬥,準確說是打擊結果看,效果非常的不錯!
在理論上,擊敗西陸集團的難度更大,不過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
那麼,這種戰法能夠用來對付東望洋對岸的敵人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