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2章 失之東隅,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一架外形獨特的轟炸機。
採用的翼身融合的飛翼結構,相當機身的中間部位明顯向上隆起。其中部是串列布置的兩個標準尺寸彈倉,在彈倉的兩側是發動機艙。彈倉前面是突出前緣的駕駛艙,而且這也是整架轟炸機上,唯一顯得稍微有點突兀的地方。在駕駛艙側後方,機翼的上表面是用柵欄遮擋的發動機進氣口。發動機的噴口設定在後緣上方,機身擋住了噴口,機翼後緣與機尾完美的融合為一體。
從上往下俯瞰,這架轟炸機就像一個在中間轉折部位安裝了一根木棍的迴旋鏢。
只看氣動佈局,最為突出的地方,其實就是完全取消了尾翼。
不但沒有水平尾翼,就連垂直尾翼都取消掉了。
為了控制方向,設定了一套有20多個操作面,也是迄今為止最複雜的襟翼與副翼控制系統。
其實,這也是該轟炸機最獨特的地方,或者說設計時遇到的最大難題。
沒有垂直尾翼,不止是航向控制困難,還存在無法保持航向穩定性的問題,從而使飛機變得難以駕馭。
在很多飛機上,為了保持航向穩定性,不但有垂直尾翼,還會加上一塊或一對腹鰭。
哪怕轟炸機不是戰鬥機,不需要進行劇烈機動,也需要穩定飛行。
只是靠襟翼與副翼控制航向,並且透過調整氣動操作面保持穩定,那就只能在飛控系統上下功夫。
關鍵就是飛控系統。
“戰-10”是全球首種採用靜不穩定氣動佈局的戰鬥機,並依靠這種氣動佈局,獲得了超越同時代戰鬥機的敏捷性。
放眼全球,沒有一種戰鬥機能夠在機動效能上跟“戰-10”叫板。
敢於採用飛行員沒法控的氣動布制局,而且順利的飛了起來,關鍵就是四餘度數字電傳控制系統。
這種基於計算機的控制系統,讓很多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攻-11”能飛上天,靠的也就是這套系統。
可見,如果沒有當今全球最為先進的數字電傳控制系統,帝國的航空企業也設計不出這種怪異的飛機。
上一種飛翼佈局的飛機,還是迢曼帝國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研製的驗證機。
雖然沒有依靠數字電傳控制系統,也飛了起來,但是那是一架螺旋槳慢速飛機,保持航向穩定性的難度並不大,而且沒有完全廢除垂直穩定面,還保留了幾塊小型方向舵,具有垂直尾翼的功能。
沒錯,這就是在民間瘋傳了好幾年的“轟-X”。
一直以來,“轟-X”才是帝國空軍的頭號專案,優先順序始終排在首位。
如果說“戰-X”將改變空戰面貌,那麼“轟-X”改變的就是戰爭面貌。
不要忘了,帝國空軍是由陸軍戰略航空兵發展而來,也就是靠轟炸機起家,最重視戰略轟炸。
用李雲翔的話來說,不求進攻的空軍,沒有存在的價值。
數十年來,帝國空軍堅定不移的奉行進攻戰略,長期宣揚把敵人摧毀在地面上,由制空權決定勝敗的軍事思想。
此外,帝國空軍追求的終極目的,就是透過轟炸來打敗敵人,靠轟炸打贏戰爭。
按空軍的理論,只要空中打擊的力度足夠強大,透過轟炸摧毀敵人的基礎設施,就能在不打地面戰爭的情況下取得勝利,至少能逼迫敵人投降,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戰爭當中遭受的傷亡。
波伊戰爭結束之後,空軍提出的這套軍事理論,在帝國內部大受推崇,還左右了帝國的軍事建設。
要說的話,戰後的第三次軍事改革就與此有關。
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才有了“轟-X”專案。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在過去搞的所有“轟-X”專案,都是以此為終極目的。
比如,在進入噴氣時代之後,帝國空軍就覺得,“轟-9”能依靠超過米的升限突破敵人以高射炮為主的防空系統,並且徹底的炸垮敵人。哪想到,在“轟-9”形成戰鬥力的時候,防空導彈就取代了高射炮,而且射高超過2萬米,讓提高最大升限做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
往後,帝國空軍還把希望寄託在了3倍音速的戰略轟炸機上,希望透過速度突破敵人的防空系統。只可惜,因為指標太超前,存在很多在短期內根本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所以該專案在造出4架工程原型機之後,以成本控制失敗,存在不可克服的技術障礙,戰術價值不夠明顯等原因下馬。
現在,這4架綽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