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0章 野心勃勃,帝國爭霸,閃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爭的對抗手段一直都在發展與進步,沒有任何一種武器能長期稱霸戰爭舞臺。
在戰場上,攻守雙方一直是交替領先。
數十年來,帝國海軍面對的,也就是這麼一個局面。
在研製“金鐘罩”系統,也就是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艦載防空系統之前,帝國海軍面臨的最大威脅,也就是在前後大約10分鐘內,射來的30枚重型反艦導彈所構成的飽和攻擊。
按照這個標準,帝國海軍確定了防空巡洋艦的基本效能,並且由此確定了“金鐘罩”系統的技術引數。
以當時的設想,在低威脅海域只需為航母戰鬥群配備一艘防空巡洋艦,而在高風險海域配備2艘。
在理論上,2艘“青州”級就能夠應付最高階別的飽和攻擊。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確定了64艘的採購量。
在15支航母戰鬥群各配備2艘,此外在15支兩棲突擊群各配備2艘,剩餘4艘充當分艦隊旗艦。
因為巡洋艦的在航率超過了航母與兩棲攻擊艦,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有8艘左右的巡洋艦處於能夠呼叫的戰備狀態。如果有需要,可以把這8艘巡洋艦加強給沒有航母與兩棲攻擊艦的戰術編隊。
此外,正是需要充當分艦隊旗艦,或者是指揮戰術編隊作戰,“青州”級才保留了旗艦功能。
雖然得益於電子裝置的普及,增加旗艦的指揮系統,並沒大幅度提高造價,但是與噸位不相稱的戰術指揮中心,佔用了大量內部空間,還導致重心升高,擠佔了本來就不夠多的冗餘排水量。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青州”級幾乎沒有改進餘地。
其實,這也是後來拆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放棄制海作戰能力的關鍵所在。
以當時的情況,64艘“青州”級是綽綽有餘。
顯然,這只是一廂情願。
要說的話,“青州”級產生的最為突出的影響,就是刺激了敵人,讓西陸集團著手研製更先進的反艦導彈,以及效能更加強大的導彈發射平臺,並且透過增加一次投射的導彈數量提高打擊力度。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可靠情報,西陸集團已經有能力,在一個持續時間為5分鐘的攻擊波中投送60到80枚,射程超過5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而且很有可能是從多個方向上同時發起突擊。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精心打造的“金鐘罩”防空系統差點就成了擺設。
即便是2艘“青州”級,在面對同時從多個方向上射來的60到80枚重型反艦導彈,也肯定束手無策。
其實,就算是2艘升級之後的“青州”級,也無法百分之百的擊落32個目標。
按80%的機率計算,2艘“青州”級最多能攔截26個目標,剩下的幾十枚反艦導彈足夠幹掉整支航母戰鬥群。
在航母戰鬥群裡面再編排幾艘防空巡洋艦?
這個想法很好,實施難度卻很大。
把地位相當的兩棲攻擊艦隊算上,意味著需要增加30到60艘防空巡洋艦。哪怕巡洋艦的在航率更高,也要增加20到40艘。雖然“青州”級是“低配”的備胎,但是安裝了垂直髮射系統之後,造價並不低。
跟驅逐艦與護衛艦相比,更加談不上便宜。
透過增加防空戰艦的數量來提高防空能力,效費比根本沒辦法接受。
說得直接一點,敵人只需要增強一次投射的反艦導彈的數量,就能夠迫使帝國海軍建造更多的防空巡洋艦。只是從效費比的角度來看,帝國海軍就已經輸了,因此增加防空巡洋艦的數量也只救得了一時之急。
增強單艘戰艦的戰鬥力?
這個辦法看著不錯,實施難度卻非常巨大。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關鍵還是提高雷達的效能,比如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取代無源相控陣雷達。
即便到了現在,有源相控陣雷達都沒成熟,電子裝置難以做到小型化,導致整套系統的質量太大。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規劃,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在10年之後取得突破,就已經非常不錯的了。
如果仍然用無源相控陣雷達,防空巡洋艦的作戰能力就很難有實質的提升。
當然,帝國海軍也在別的方面想辦法。
做為次優選擇,提高防空導彈的效能,也能提高防空系統的作戰效率。
比如,採用KK-12A的主動導引頭來改進DK-8,從而使艦載遠端防空導彈具備末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