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0章 分歧,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爺,老朽所求並非易事,乃是不放心家中老小,想請王爺託照一二.....”
陳鈺這話說得李星洲心裡驚訝,照顧他家人?
陳鈺是禮部判部事,判東京國子監,翰林大學士,何須他幫忙照顧家人。
陳鈺並沒多說什麼,只是作揖請求。李星洲沒拒絕,不解的問:“老先生為何如此?”
“君子胸有浩然正氣,束義以正,伐言為民,故而有的事不得不為之.....”他說了令李星洲聽得糊塗的話,也沒做解釋。
難得老人家這麼低聲下氣開口,雖然沒聽懂他也拱手答應了。
在這個世界,陳鈺大概是他見識到的那種真正的學問大家,即便他差點把人家打死,他也直言不諱的記仇,可真到評斷是非之時,卻沒有半點偏頗。
再者他兒子陳文習也曾親自上王府拜年,兩家還是鄰居。對於君子來說,這就是仁,李星洲不是君子,但他卻很敬重這樣的仁。
儒家的“仁義禮樂”可能會令很多人頭暈搞不清楚。
“仁義”是儒家核心思想,“禮樂”是儒家提倡的制度,可以大致理解為周朝的制度。
簡略的說,“仁”就是愛,“義”就是殺、懲罰。“禮樂”為一種制度。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很多人都說儒家最後贏了,影響中國千年,其實也不能這麼說,自漢武及其之後,各個王朝使用的並不是儒家的禮樂制度,而是法家的王法。
所以應該說思想上用的是儒家仁義,實行統治用的是法家王法。簡稱外儒、內法。
到午門下車分別後,陳鈺顫顫巍巍的給他作揖,李星洲也回禮,隨後他要走路上朝,而陳鈺因皇帝特意恩准,准許他乘車入朝。
.......
下車後,李星洲獨自往朝堂走,也沒將剛剛的事放在心中。
主要在於,在景國誰還敢動陳鈺不成?
李星洲不信。
想動他,即便皇帝都要三思,他可是當朝大儒,翰林大學士,判東京國子監兼禮部判部事。
談及王侯將相功名事,人們往往都會忘記了世界是由一個個人構成的,統治的法理性是朝廷這個系統和普通人博弈的結果。
王侯將相之間利益糾紛,有他們的博弈,這就是權力的遊戲,爾虞我詐。
但在更大的層面上,普通民眾與朝廷有著更大格局的博弈,百姓和朝廷有共同利益,所以需要合作,而利益如何分配就是博弈結果。
朝廷掌握大量資源固然厲害,可百姓也有著有捨得一身剮,剛把皇帝拉下馬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十分強大,稍有不慎,則亡國滅種,歷朝歷代的興衰都是教訓。
所謂的統治法理性就是如此。
而能為百姓發聲的人,大多數都是讀書人,因為他們有文化,有見識,這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而陳鈺恰好是景國這股力量的精神領袖。
他是真正的當朝大儒,國子監校長,桃李滿天下,皇帝也不敢隨便動他。
可今天他跟自己說的那些話.......
李星洲不懂,正好這時遇見愁眉苦臉的何昭,他身邊沒人,就上去打招呼。
一見他,何昭臉就黑下來。
李星洲卻笑起來,他不記得兩人什麼時候結下的樑子了,可他最喜歡戲弄何昭這種一本正經,心裡剛直卻又寡言少語的老實人了。
“何大人今天好氣色啊,莫不是遇到什麼好事。”他笑著問。
果然,何昭臉更黑了,大概心裡在罵勞資這臉色像是好氣色嗎!
.......
雖然何昭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但一路上也跟他說起近來煩惱。
城西地下水道年久失修,之前暴雨導致汙水溢位街道,四處汙穢不堪,百姓怨聲載道,民怨四起,再三到開元府衙門訴苦請願,想要朝廷管管這事。
李星洲好奇的問:“何大人有沒有向皇上彙報?”
“哼,老夫自然報了,而且連報好幾年。”何昭說。
“皇上都沒答覆?”
何昭點頭,又搖頭:“倒有一年答覆過,前幾年皇上在百姓再三請求之下便答應下來重修整個京城地下暗水路,國庫撥銀一百萬兩,結果把上一任工部判部事嚇得告老還鄉......”
李星洲無語,忍不住笑出來,這工部判部事求生欲還真強啊。
確實,下水道這個工程十分複雜,不只是因為它的龐大,而且因為其工程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