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9章 舉國之戰,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如果他沒聽說過那些沉甸甸的歷史,李星洲也想做一個逍遙王爺,然後做一個逍遙皇帝。
他的功績早夠他名留青史,兩次平叛,收復易州,涿州,燕山府,滅了遼國,擒獲遼國末代皇帝,整個景國皇帝裡,他絕對能排到前三了。
他卻知道,這個時代,真正詮釋了那句話,什麼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遼、金、蒙古的快速崛起又快速沒落,都是在憂患中崛起,在安樂裡去世。
如果他不激進,如果他只想守著一畝三分地做個普通皇帝,自己說不定能夠安然度過一生,可他的子孫後代呢?北方的陰霾總壓得他喘不過氣.........
“如今我景國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富庶,國庫日漸充盈,是太平盛世景象。
可聖人不可違時,亦不可失時。”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李星洲突然明白了它的沉重:“現在是最好的機會,遼金大戰之後,民心不穩,士卒疲乏,很多百姓還不服金人統治,是天賜良機......
.......
若為一己之私,為在青史留個好名聲,為安享太平而錯失良機,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要面對一個休養生息,完全喘息過來的金國,到時會是什麼景象?
一個能把遼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金國要是喘息過來,他們該如何面對?”
眾人安靜下來,耶律大石臉色有些尷尬。
他們不知道,李星洲卻知道,靖康恥,丟失的半壁江山都是可以參考的結果。
“金人從遼東北苦寒之地而來,有驚天毅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金人最出名的莫過於能晝夜可戰,不怕吃苦,不怕死。
因為他們早過怕了苦日子,也不願子孫後代再像他們一樣,哪怕生死在所不惜,一定要往南打,到更富庶的地方去。
呵呵,倒是我們這些安享安逸之人,自詡文明開化,卻在安逸中沉淪,少會想子孫後代。
這點我們比不了金人,所以我才也怕金人,本王若不平遼東,後世子孫必受其害!”
李星洲斬釘截鐵的說:“我意已決,請諸位來,就不必再論大同府和遼東之事,基調本王來定,大同府,上京,遼東平原是必取之地,不容置疑!
是勝是敗,責任也全在我,機會稍縱即逝,大家就不要再爭那些無聊問題了。”
他氣盛很盛,一開口便不容置疑,頓時定下伐金戰略目標,這個目標很大,太過嚇人,眾人看向他,眼神閃爍,有驚訝,有疑慮,有愧疚,有欽佩.......
但不管如何,一兩年後的這場仗在這時終於定下基調——舉國之戰!
冢道虞眼中也難得閃爍起光芒來,德公也不在多言,狄至、楊洪昭、魏雨白、嚴申、參林等人既激動,看向他的眼神也更加崇敬起來。
把一切說出來,交代清楚之後,李星洲坐下,反而感覺輕鬆下來,他已經無路可退。
正如他說的,機不可失,這次他無法後退,也不能把沉重留給子孫後代,因為那時他們更加難以處理。
所以的擔子,所有的責任,所有興衰榮辱,他必須肩負起來。
........
當他下午,在王府小院,桃花園中,眾人對照地圖,沙盤,一邊說一邊記下許多條目,冢道虞發表的意見最多,也最被重視,他是真正帶領過大規模部隊叢集南征北戰的人。
楊洪昭也說了很多,他戰爭經驗豐富,而後勤補給具體到人事安排則德公說得最多,全國上下官吏,他大多知道,大體哪些人可用他比較有數。
至於耶律大石,他對大同府,遼東走廊一帶地形十分熟悉,因為那是遼國故土,眾人時常請教,他並未保留。
........
所有這些最終都會總結成厚厚的摺子,送到皇帝案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