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3章 皇家婚姻+阻力,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是身為至尊,做這些事時也要為天下著想.......”
比起皇帝跟他說的家國大事,皇后顯然更加關心的是家事,但在皇家,家事就是國事,這點皇后說得很清楚。
......
除進宮受教誨,每天李星還會去王府的學堂講課,主講《荀子》,其實之前王府就請了一些年輕的教書先生,甚至還有隔壁被貶謫的陳鈺為王府學堂中的孩子教學。
關於教什麼,李星洲很寬泛,但文化課教學,必然容易夾帶主觀,所以府中秋兒會給孩子們教數學、簡單物理學,而阿嬌會教他們一些詩理,趙四也時不時客串,不過他有一身本事卻不會教,只是帶著孩子們參觀王府的工業區,培養他們的興趣。
而荀子之精要,“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則是李星洲想要重點講的,但這麼大的孩子,跟他們說這些自然是不懂的,所以他需要一點點循序漸進。
李星洲也樂於給孩子們講課,這些孩子是他的未來,也是王府的未來,國家的未來。
小院外,景色優美,王府的孩子們坐在下方,李星洲拿著本書,搖頭晃腦讀著:“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是為那些能讀書識字,能獨立思考的成人寫的書,所以開篇就是“勸學”,第一句就是這句,與其各家學說都不同。
第一句話充滿一種權威的挑戰,荀子首先教的是學無止境,然後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說冰出自水,卻寒於水。
一本書,開頭一句一般都是很重要的。
荀子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開頭,是因為他的觀點在當時是非常“反人類”的,他要說自然界的規律是恆定不變的,人可以利用這些規律造福自己,和誰是皇帝無關,和人類自身無關。在當時人看來,簡直是“異類”,胡言亂語。
“這是說,君子認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關鍵是後面的。青是從藍色裡提煉,卻比藍色更青,水是從冰凝成的,卻比水還要冷,你們覺得他荀子想說什麼。”李星洲問。
“王爺,我覺得夫子說得不對!”他才說完,十三歲的季夏明,季春生的兒子就舉手,小傢伙本來該守孝不能上學的,但李星洲跟季婦人溝通之後,改為晚上守孝,白天照常上學。
“哥,聖人說哪會不對。”旁邊懂事的妹妹夏鯉拉他衣袖。
下面的小傢伙鬧哄哄的說起來,李星洲沒阻止,用尺子敲了敲桌子讓他們稍微安靜,然後問季夏明:“你覺得哪裡不對?”
“要是我認識所有的字,讀了天下所有的書,那豈不是沒有學的了,怎麼會學無止境呢?”他好奇提問。
李星洲大笑,隨後道:“去年有人說隔岸的寺廟上出了個能不吃不喝還不死的和尚,當時很多人都信了,還去拜訪聖佛,結果過了幾個月,發現和尚是騙人的,大家又都改口,說和尚騙人。”
小傢伙被說懵了。
“所以荀子說學無止境,並不是一定要學什麼,只是要求你們都有好學之心,有好奇、好問之心,時時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識,我們的認識的,知道的事不會永遠不變,或許此時這麼說,過幾天就不是了,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學的心態。”
大家似懂非懂的點頭,李星洲也不勉強,很多東西要慢慢來。
“另外,我來問大家,根據前面所說,我此時說的話,教你們的就絕對是正確的嗎?”
此話一出,大家不說話,有些孩子是不明白,有些是想不通了。
這時,他的侄兒李思舉手,然後道:“不一定!我們認識和知道的東西不會長遠不變。”
李星洲欣慰的表揚了他,然後接著說:“所以下面的話就很重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水成於冰卻寒於水,荀子用的只是比喻,就是說老師交給你們一些皮毛,你們不可以只是侷限於老師所教,甚至老師教的也可能是錯的,將來你們可能會變成比老師更有學問的人,前提是要學無止境......”
.......
李星洲不能保證孩子能夠聽懂,他希望的是在孩子們的思想上給予一些引導,不讓他們閉鎖,故步自封。
當然,他不可能經常去教孩子,只是隔三差五,和這些小傢伙聊天,談天說地,給他們說一些有趣味,又有寓意的小故事,如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東郭先生等等。所以大家也喜歡他上課,因為輕鬆。
不過講得最深的還是陳鈺,陳鈺是大儒,主修的是孟子之學,所以皇帝不喜歡他,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