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5章 戰略,世子的崛起,我的長槍依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臘月初六,天空陰鬱,小雪,一大早天黑沒亮,李星洲就起床出門了,除去裡面衣服,外賣還罩著皮甲以及裘皮披風。
之所以現在走,是不想聲張,不想打擾任何人。
凸碧山莊門口,兩百五十新軍,衛離帶領的五十上直親衛,五十輔兵,一百多頭騾子和五十頭馱馬馱著彈藥,火藥,火炮,已經列隊整齊等候在積雪中。
新軍披著保暖的毛皮斗篷,穿著新軍裝,戴著毛皮手套,腰間掛了上保險的手榴彈,彈藥包,刺刀,背後揹著被褥,毛氈,這裝束的新軍衛離沒見過,上直親衛也沒見過,都竊竊私語。
上直親衛確實只有五十人,但因為他們身著鐵片扎甲,每人配馬,都是戰馬,所以被褥、毛氈等都需要輔兵幫忙運送。
這就是火器時代計程車兵和冷兵器時代的精銳不同之一,也是最大的一點,火器只需彈藥加一把槍就能形成戰鬥力,總重十斤不到,還不用披甲。
可像上直親衛這樣的精銳,光是他們那一身武裝到牙齒的甲冑,就能有幾十斤,最重灌的重灌步兵,鐵浮屠,鐵鷂子之類精銳,一身甲冑能有六七十斤。
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作戰,至少兩個甚至更多輔兵幫忙。
新軍不用,因為火器輕而殺害力大,所以士兵完全可以自帶生活所需物品,自給自足。
而遊牧民族的精銳騎兵,長途奔襲時能一人兩馬,甚至三馬,這樣一來,他們靠著機動性就可以擊敗大多數部隊。
其實中原也有過很多優秀騎兵將領,這種轉變來源於漢武帝朝。
中原王朝對外遊牧民族由戰略防禦變成戰略進攻開始,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動不動奔襲幾千上萬裡,直殺匈奴王庭,再發展到唐朝,以蘇定方為代表的一眾名將把騎兵大規模長途奔襲的戰術發展到巔峰。
可惜到宋,國家沒有養馬地,沒有大漢的遼東平原,沒有大唐的河套平原,就沒有大漢那種動輒數萬,甚至能上十萬的大規模騎兵軍團。也不可能有大唐那樣動不動幾萬裡的戰略縱深。
所以騎兵必不可少,而替代騎兵的關鍵也不是火器,而戰略性運輸。
如果有一天,景國上下到處跑汽車,火車,那他可以放棄騎兵,否則不可能。
同理,如果有一天,所有士兵可以用直升機,運輸機投送的時候,那麼陸地運輸也會被淘汰。
說白了,兵力的投送能力是戰略能力,至於能不能打,那是戰術能力,戰略上的碾壓是能彌補戰術不足的,但反過來,戰術的優越無法彌補戰略的失敗。
最為著名到例子就是二戰德國,日本。還有楚漢之戰中的劉邦和項羽,項羽勇猛能帶兵,所以在戰術上,他總佔據優勢,劉邦正面打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
可在戰略上,劉邦目光顯然更加長遠,格局也更高。
所以項羽打贏了一場場戰之後還是被劉邦牽著鼻子走,左右疲於奔命,所以人們看到的就是項羽總是打勝仗,可打著打著就輸了,還把自己打死了.......
天天打勝仗還打不贏,會不會玩?
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老子天下無敵,打一輩子勝仗,最後把自己打死?可如果從宏觀戰局去看,就會發現項羽確實是被劉邦耍得團團轉,四處奔波,疲於應付,這就是戰略之於戰術的碾壓。
後來蒙古征服世界也是,蒙古人戰術上就有優勢,何況鐵木真還有忽必烈等人確實雄才大略,戰略上非常精通,這大概和他們四處奔走,橫跨世界,見識多,眼界廣有關。
而偏安一隅的宋朝,無論南宋還是北宋,都輸在高層根本沒有戰略眼光。
否則宋朝和蒙之戰初期,其實宋朝一度出了好幾個悍將,加之經濟發達,裝備領先,還收復大片失地。
可時間一長就跟當年項羽一樣,勞資打勝仗,牛逼轟轟!可打著打著越來越打不過,打著打著輸了。
所以騎兵是必須的,在沒有火車汽車的情況下,沒有大規模騎兵,就意味著陷入戰略被動,可惜現在他還缺一個能幫他練騎兵的將領。
李星洲一邊想著,一邊下令上直親衛由衛離帶領,為先鋒,新軍接其後,向城外大營出發。
衛離和一眾上直親衛十分激動,全然不想數倍於他們的匪寇。
這並不奇怪,上直親衛各個都是從禁軍中百裡挑一的好手,心裡自有驕傲,敵人數倍也不懼,可上直親衛也意味著他們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因為他們是皇帝貼身的護衛,也是整個國家最後的壁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