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苒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8章 第五百六十四,朝歌嘆晚欲長安,悠苒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寇肆虐,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學子於風雨之中辭卻五朝宮闕,長途跋涉至西南邊陲一角寄託教育之精神。宛若一盞明燈高掛西南方延續著中華文明的學脈。於陰晦風雨中傳承弘揚,於動盪不安、風雪交加里生生不息。
西南聯大自1937年長沙建校到1946年以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復原而告終,在歷史的舞臺上落下了華麗的帷幕,雖存九載卻被稱為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儲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
對西南聯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約翰·依色雷爾教授曾感慨的說道:“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儲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最有意思,僅存九載,卻光芒萬丈,歷史長河璀璨奪目的明珠。最艱苦,破衣蔽體,糙米果腹,以茅屋為校舍,以破廟為教室。就連大家汪曾祺也曾在他的散文裡寫道:“土牆上開了幾個方洞,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便是窗戶。挨著土牆排了一列雙人木床,一邊十張,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沒有的。兩個裝肥皂的大箱子,既是書桌,也是衣櫃……”
如此之惡劣的環境,竟儲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令人驚歎不已。西南聯大采用學分制、選課制、旁聽制、彈性學制以及淘汰制,這幾種教學管理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既可以促使學生很好地完成專業學習,又能充分照顧了學生的興趣,多方面發展,培養全方面的人才,而不單一侷限於一種專業能力。
為何能被稱為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大抵體現在西南聯大在八年之中培養出的大批優秀人才。期間西南聯大在校學生總共不超過8000餘人,畢業人數也僅僅不足一半,卻在這不足一半的人中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政治家。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絢爛多姿的篇章,存在的教育精神代代相傳,延綿不息。
時人曾評:“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此言不虛。時任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奉行“通才教育”的理念。北大則繼承了蔡元培時期的“學術自由”“相容幷包”的思想。南開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發展最好的私立大學,其校長張伯岑更為注重各領域的創新。將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風,清華的“嚴謹求實”之風和南開的“活潑創新”之風融會貫通,形成了西南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也亦是西南聯大的教育精神的體現。
“剛毅堅卓”四字,各含其義,又相互貫通。“剛”來自林則徐勉勵自己的“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為除去私慾,則無所畏懼,方能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毅”則採用《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意為士身負重任,需志向遠大,意志堅定。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寫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表露自己的志向,亦是“堅”字的由來。雖身陷困境,仍堅持指向,待得一日東風來,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卓”字如其意,選自《漢書》一句雲曰:“夫唯大雅,卓爾不群。”其意為品德高尚方能不媚俗流。此四字,言簡意賅,其意深遠。呈現了西南聯大鋼筋鐵骨般面對強虜和困境不屈服的人格特徵以及獨具一格、影響深遠的精神面貌。正是這種剛柔並濟、包容萬向的精神面貌下,於西南邊陲一角璀璨發光,照亮了近代教育史的黑夜。
西南聯大的精神飽含了清華、北大、南開三所著名高校的特點和在歷史長河中去其糟粕的精華。也體現了當時“五四運動”的精神愛國救亡、民主科學、文化啟蒙。是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和西方文化的衝撞在戰火吶喊聲中一種特殊的結晶。如同紀念碑碑文所言:“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尤記西南聯大校歌《滿江紅》所唱一詞:“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將那時那景那志描繪的淋漓盡致。“剛毅堅卓”的精神支撐著迷茫的人找尋方向,探索的人堅持不懈,嘗試的人撥雲見日。正如著名學者陳岱孫所指出的:“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永不動搖的信念、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曾啟發和支撐了抗日戰爭期間西南聯大師生對敬業、求知的追求。這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是特別值是紀念的。”
亦如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一書中提筆寫下“如此一些莘莘學子,不遠千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