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八王亂:西晉那時的權謀詭計,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量畢竟有限。《晉書·趙王傳》裡有這麼一句話,說趙王“增相府兵為二萬人,與宿衛同”,這說明平時宮城內保衛皇帝的常備禁軍為二萬人;宮城外禁軍人數不詳,應該與宿衛禁軍均衡,即算是宿衛禁軍的兩倍,那麼整個洛陽禁軍合計也不過六萬人。即使算上太子衛率一萬五千人,洛陽的軍力也不會超過八萬人。
對比成都王、齊王動輒十幾、二十萬的兵力,禁軍在數量上大大處於劣勢,這是趙王的致命傷。而且,這八萬的禁軍也不能傾巢出動,趙王得對洛陽保持威懾。洛陽的那些公卿一直在陽奉陰違,對此趙王心知肚明,在這種危急關頭,更要提防有異己分子渾水摸魚;
趙王還得提防背後的河間王落並下石。河間王的關中軍也許是除禁軍之外,全天下第二強盛軍事力量,如果他從關中殺出來,趙王就會腹背受敵。雖然他已向趙王獻誠,但是他答應提供的援軍一直沒有到達,防人之心不可無。
此次進軍東南攻打齊王的禁軍合計兩萬四千人,進軍東北攻打成都王的禁軍合計三萬八千人,趙王已動用了總兵力的八成。隨著戰事的擴大,他將越來越捉襟見肘。
開戰初期,禁軍無往不勝。
在南部戰場,張泓、孫輔、司馬雅三路大軍探照燈似邊搜尋,邊向豫州進發。一路上,不時有小股烏合之眾阻攔去路,但都是一觸即潰,討厭的是這些人馬上又會重新糾合在一起,陰魂不散不停反撲。
孫輔、司馬雅兩路打了不少莫名其妙的勝仗,可是這些勝仗全都勝之不武,絲毫不能增加軍人的榮譽感。而傳說中齊王的主力,一直潛伏在某處,不曾露面。
張泓一路比較幸運,他南下出堮坂關,途中雖有騷擾,但他還是很快抵達了陽翟,那有齊王的前鋒部隊。張泓在陽翟城南截獲了齊王軍隊的輜重,押送輜重的數千齊王軍隊被消滅。陽翟的齊王守軍也沒有頂住攻擊,陽翟失守。
當時齊王的後繼部隊在陽翟以東四十里外的潁陰。潁陰與陽翟相隔一條潁水。齊王軍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分兵多方位強渡潁水,潁水是渡過了,但是上岸後齊王軍隊隨即又被打得潰不成軍。
張泓率領麾下九千士卒連戰皆捷,士氣空前旺盛,又把齊王軍一步步逼回潁水北岸。隨後兩軍划水而治,禁軍臨潁水結營,齊王軍多次衝擊,禁軍兵來將擋,巋然不動。
在北部戰場。成都王的軍隊在黃河以北,滔滔黃河激流澎湃,自古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在武帝朝,司馬炎委命時任度支尚書的杜預在洛陽北部的孟津渡口建了一座浮橋,從此變激流為坦途,往來黃河兩岸暢通無礙,孟津也改名為“富平津”。
孫會領三萬禁軍從洛陽北上,由富平津渡過黃河,然後折道向東逶迤而行,此時成都王的軍隊在朝歌修整完畢,正擂鼓西進。
禁軍與成都王的前鋒部隊在朝歌西南的黃橋遭遇,兩軍大戰,成都王的前鋒部隊慘敗,死者八千餘人,傷者上萬。先鋒趙驤、石超丟盔棄甲逃回成都王軍營,“士眾震駭”,全軍上下都陷入恐慌之中,成都王甚至想把部隊後撤,固守朝歌。
就在趙王情勢大好,勝利似乎指日可待的時候,發生了一起烏龍事件,引起全線崩潰。
烏龍事件的主角是南討齊王的主力之一、上軍將軍孫輔。他比較不幸,領著麾下七千人在豫州遊弋許久,始終沒撞上齊王主力,倒不時從斜刺裡殺出小股小股的遊兵散卒,放幾支冷箭後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孫輔的部隊軍老師疲、士氣低落,聽說張泓在陽翟,孫輔於是向陽翟開拔,試圖與張泓合軍。結果走在半路上,不知如何傳出謠言,說張泓部已被齊王殲滅。這個謠言擊潰了禁軍的心理防線,孫輔的部隊無故驚變,七千人一夜解體。
孫輔狼狽不堪地逃回洛陽,對趙王報告說:“齊王軍盛,不可當,泓等已沒。”
這個晴天霹靂把趙王震傻了,他第一反應是讓孫輔保持緘默,以免引起京師震動,隨即趙王下詔讓在河北作戰的孫會、司馬虔火速回師保衛洛陽。
傳達詔書的黃門郎馬不停蹄,六百里加急衝到前線。孫會、司馬虔一聽說後院起火,倉皇撤軍。
孫會一撤軍,成都王就撿了便宜。
黃橋的慘敗原本已讓成都王心生懼意,他甚至產生了退兵固守的想法。幸虧有左長史盧志及時勸阻,盧志說:“如今我軍失利,敵方新得勝,必然對我有輕敵之心。我方軍隊大多是招募而來的義軍,如果我方停兵不進,三軍士氣低落,恐怕會不戰自潰。勝敗及兵家常事,不如更選精兵,星夜倍道而行,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