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章 策反康茂才,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任務,就是去龍興,把鄒普勝“請”到江州來。
當初陳友諒在江州稱漢王,現在雖然是在採石磯稱帝,但這國都他還是準備定在江州。
既然是這樣,那太師肯定就得到江州來辦公嘛!
徐壽輝一死,原徐壽輝集團就屬鄒普勝資歷最老、聲望最高了。
只要鄒普勝能夠到江州來,這無疑是向世人傳達了一個重要訊號。那些徐壽輝的死黨必然也就不敢犯上作亂了。
另外,陳友諒攜徐壽輝東征之後,這江州就由他親弟弟陳友仁鎮守。只要把鄒普勝“請”到江州來了,有他親弟弟陳友仁看著,鄒普勝還能玩兒出什麼花樣?
可惜那個時代訊息閉塞,不像現代有各種媒介可以宣傳。要不然,鄒普勝要是能夠發表個重要宣告什麼的,聲稱他堅決支援“大漢”取代“天完”,願意為陳友諒效犬馬之勞,那效果一定會更好。
對於陳友諒的整個計劃,張必先他們四人不僅表示贊同,當然還得拍幾句馬屁,什麼“此計甚妙”啦,“漢王英明”啦之類的不絕於耳。
王厚義請示,這解決徐壽輝的地點是不是就定在採石磯江邊,先將其殺死,然後再推入江中,造成失足落水的假象。
陳友諒同意王厚義這個計劃,但他還準備了一個B計劃。
畢竟在江邊人多,萬一不便於下手,就與徐壽輝一起去五通廟拜神,然後在五通廟下手。
陳友諒叮囑王厚義,一切看他眼色行事。
這時,康泰說了一句話。這句話不說是改變了歷史,至少對接下來發生的應天之戰的戰局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康泰說的這句話是:“元帥,你可曾還記得當年那個康茂才?”
不錯,康泰所說的康茂才正是朱元璋攻下集慶之後,招降的那個元軍水軍統帥康茂才。
康茂才是湖北蘄縣人,算起來他還是康泰的遠房族兄。早年間,陳友諒還跟康茂才打過交道。
當年陳友諒參加紅巾軍攻打蘄縣之時,康茂才在家鄉聚兵自保。因為有了康泰與康茂才的這層關係,雙方並未發生正面衝突。
後來,陳友諒與康茂才達成默契。陳友諒不進攻康茂才的家鄉,康茂才的鄉勇也不攻擊紅巾軍。
當然,陳友諒和康泰也曾勸說康茂才參加紅巾軍,但康茂才並沒有答應。
後來,康茂才因保境之功,其率領的鄉勇被元朝收編,他也被元朝朝廷封了個都元帥。再後來,集慶失守之後,康茂才投降了朱元璋。
這個時候,康泰猛地提起康茂才,陳友諒也是恍然大悟。他問康泰道:“康將軍的意思是去策反康茂才?”
康泰呵呵一笑,說道:“在下正是這個意思。不瞞元帥大人,自拿下太平城之後,我就派堂弟康寧扮著普通難民去應天跟康茂才接上了頭。”
陳友諒聞聽此言,興奮地問道:“情況如何?那康茂才有沒有歸降的意思?”
康泰說道:
“康茂才為人精明,元帥早年間也與他打過交道,必定知道。
這次康寧去找他,他沒有答應策反之事,當然也沒有立即回絕這事兒。只說此事重大,他需要好好考慮。
以在下愚見,康茂才必然是願意反水的。只是目前還在觀望,當一棵牆頭草,好待價而沽。”
陳友諒嘴角一撇,問道:“何以見得?”
康泰繼續分析道,眼下天完大軍壓境,應天的東邊還有張士誠的兵馬虎視眈眈。可以說現在的應天是人心惶惶,不少百姓都已經跑路了。
康茂才是精於算計之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肯定是反覆琢磨過了。
另外,康茂才自從投降朱元璋後,雖然繼續當水軍統帥,但其地位一直在朱元璋的嫡系廖永忠兄弟之下。以康茂才的治軍才能,他肯定是不甘心一直屈居廖家兄弟之下的。
眼下,康茂才未答應反水之事,主要是沒有得到咱們這方面誠意十足的承諾。畢竟康寧只是以一個遠房親戚的身份去找他,頂多也只能代表我而已。
如果元帥大人能夠親筆修書一封,並許義重利,我想康茂才斷沒有拒絕的道理。
聽了康泰這番分析,陳友諒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
陳友諒又問張必先他們三人是什麼意見。
對於這策反康茂才之事,眾人當然是贊成的。如果能從內部瓦解朱元璋勢力,這拿下應天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