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命所歸,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什麼了。
朱元璋見劉伯溫突然不往下說了,便催促道:“你說朱老爺子的有一條方針得改一改了,你倒是接著說呀!大夥兒都等著呢!”
劉伯溫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我說的要改一改的方針,就是‘緩稱王’這一條。眼下,咱們擊敗了剛剛改朝換代的漢軍,士氣旺盛得很。
如果此時吳國公大人能宣佈脫離龍鳳政權,在應天稱王,那必將有不少有識之士前來相投。
連陳友諒那跳樑小醜都敢自稱“漢王”,東邊的張士誠也自稱“誠王”,咱吳國公大人有什麼不可稱王的?
如果咱吳國公大人稱王,這國號我都想好了,就叫‘大明’。”
此話一出,眾人都是來了精神。劉伯溫這是公然勸進呀!如果朱元璋真是允了這事兒,那他劉伯溫可是頭功呀?
這可不行!這擁立之功的好事,可不能讓他劉伯溫得了頭籌。李善長第一個要對劉伯溫發難。
李善長在心中是好一番思謀,阻止劉伯溫得頭功可是有一番大學問的。
這首先不能說反對朱元璋稱王的話。如果朱元璋現在的確是不想稱王,那還好說。如果朱元璋現在真的想稱王呢?你說出一堆反對的理由,那不是沒事兒找抽嗎?
但那也不能順著劉伯溫的話說,不然你還怎麼反對劉伯溫呢?
李善長決定就在這國號“大明”二字上作文章,說他定的這個國號不合適。一來可以阻止劉伯溫撥得頭籌,二來不影響朱元璋稱王的決定。
劉伯溫還未展開分析這“大明”二字是如何如何好,就被李善長打斷了他的發言。
李善長說道:“我認為劉兄將這國號定為‘大明’,極為不妥!”
到了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明白了,李善長是專門與劉伯溫抬槓。凡是劉伯溫堅持的,他李善長就得反對。
不過朱元璋倒是樂於見到這種情況。
朱元璋笑著對李善長說道:“那你倒是談談,劉大人所言有何不妥呀?”
李善長說道,當初韓山童與劉福通等人率白蓮教起義之初,韓山童便打著“明王”的旗號。韓山童死後,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至毫州,建立了龍鳳政權,韓林兒也便稱為“小明王”。
吳國公大人如果要稱王,怎麼能再稱“明王”呢?
李善長還未言畢,劉伯溫立即反駁道,韓林兒與劉福通在毫州建立的政權,國號“大宋”,年號“龍鳳”,與“明”字沒有一點兒關係。
之所以有人稱韓林兒“小明王”,也是因為其父韓山童被人稱為“明王”而已。
咱們如果稱王,以“大明”為國號,一點兒也不受其影響,反而能因此爭取到一部分早先支援韓山童的反元勢力。
韓林兒現在雖然貴為皇帝,但其實也就是個傀儡。如果咱們能將國號定為“大明”,就能將那些真正支援“明王”的人爭取過來。因為他們肯定不想繼續支援韓林兒這個無德無能的傀儡。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根據五行之說,北方屬於水德,咱南方屬於火德。蒙古人建立元朝,是以水德取勝。
如果咱們要取代元朝,自然得靠火德取勝。現今元朝政治黑暗,我們將國號定為“大明”,正好應了以明驅暗、以火克水之意。
說到以火德取勝,咱又不得不提起四象之首——朱雀。
《淮南子·天文訓》中是這樣描述的: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這段話中,朱明代表著炎帝后裔、火神祝融。如果要剋制北方之水,舍火神其誰?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朱明”二字竟然能在先賢作品中能找到出處,那朱家建立大明王朝,進而取代元朝,是不是正是在暗合天意?
也可以說,朱明王朝就是天命所歸!
如果要論搞陰謀詭計、玩弄政治權術,李善長與劉伯溫二人可謂不分伯仲。但如果要談起天文地理、引經據典,李善長比起劉伯溫可就差遠了。畢竟二人出身不同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